什么是一个BA应该拥有的思维习惯?

上文中一个研究结果:受过教育的人都不太能看到自己的偏见,他们更容易妄下结论。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身在庐山中,不识庐山真面貌。

对业务需求分析时,如何避免盲人摸象的片面和偏见,是BA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是一个思维习惯问题,江山易改,习惯难移啊。

在一篇比较中国人思维和犹太人思维的文章:中国人的“塔木德式”思维。该文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从文化习惯上不太擅长避免自己的偏见。

在犹太人世界中,塔木德地位仅仅次于圣经,犹太人信奉上帝,从思维角度看也是受益的:
站在自我的立场祈求神,同站在神的立场反观自我,两者相差悬殊。前者,神只是一位不断解决我各样问题的神;我以我的心为心,永远跳不出我的愁苦牢笼。后者,则是站在神的高度看我,仿佛从永恒看短暂,从真实看虚幻,从圣洁看污秽;这样以神的心为心,就超越了自我,释放了自我。

宗教能够让人站在神的立场反观自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一个信仰上帝的人可能比较容易战胜自我的偏见呢?

我上升到宗教信仰这个高度来说明克服盲人摸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作为一个BA,如果感性超过理性,他的结论是对整个项目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但是想做到克服自我角度的盲点又是何等不容易,很多国人软件项目失败,或者说中国人没有走向软件强国的原因是因为深层次的思维习惯导致的。

中国庄子其实早就说了:依托正确的一面也就同时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也就同时遵循了正确的一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

因为事情永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你看到的角度不够,你也许就会忽略问题本身存在的一些逻辑。

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一句我们经常用来形容美女的“胸器”,但是在色色一笑以后你是否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思维习惯的巨大差异呢?

比如典型的托萨伏学者的技巧,他们对比两段不同的文本,寻找到矛盾,然后用不同的角度去协调矛盾,并且找到支持这种协调的依据。
举个例子来说,《申命记》里说:“ 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萨伏学者注释说:“我们的拉比们从这句话里推理出:老天爷什么都能掌握,但就是不能掌握世人对上天的畏惧。”

因此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也就是一个人身兼数个盲人的职责,然后从中寻找事物的逻辑一致性的规律,这是通过排除逻辑矛盾的方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逻辑矛盾之处,那么你可能已经接近事物逻辑一致性之时了。


[该贴被banq于2014-03-01 09:19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