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空间、运动,系统,变换,以及瞬间移动技术。

容器这个词取的好
容器这个词取的好啊,叫“容器”可能是在暗示人们建议人们用空间去思维系统。“注入”这个词也好,“注入”肯定也是在暗示空间维度。
图1



一个业务系统在结构上是上图这样的一个一层套一层的空间体,外层通过对内层指令集的组合运用来实现外层的业务,外层又像内层一样对更外层公开一个高一级的指令集,一直到达系统的最外层,最外层往往被人们称作展示层(与外部其它业务系统交互的界面层,外部其它系统包括人和非人,界面不一定指的是人机接口)。就像是跟自然万物差不多的样子,都是在空间上一层套一层,从最外层往里面注入。由空间维度考虑才能容易的理解容器和注入。

注入,估计就跟给人打针,给树打针差不多,用针管注入进去的。除了可执行文件外,那些dll,资源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外部的事物。外部的事物被注入某个进程中,不只可以注入资源(空间)还可以注入程序。然后,被注入进去的程序在进程内又可以操控被注入进去的资源(空间)。甚至业务系统启动时的引导程序也是可以被注入进去而不是提前放在里面的,然后再由引导程序接管后续的程序,这里面有个问题比较绕,前人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拉着自己的鞋带把自己提起来”说的就是这些问题。
图2



令人困惑的AB两点很令人困惑的是图上的A B两点。从图上看,A点和B点分别处在不同的系统空间内,如果A点和B点通信的话那么应该是必定会一层一层的穿越空间必定会通过左右那两个子系统的边界才能通信的啊。可是问题是它们竟然不通过那两个系统的边界就直接通信了。A和B相距十万八千里,令人费解的是虽然它们相距十万八千里,可是我们转动A点B点居然立即跟着转动,根本不经过时间和空间就立即跟着动了,这是怎么回事?有可能是这样的设计导致的,左边的系统和右边的系统共用了同一个数据库。A点和B点其实是同一点,虽然在上层看来它们一个是左边系统内的点一个是右边系统内的点,但是在数据库系统看来它们是同一个点。改变A点同时等于改变B点,当然等于立即改变B。这个世界估计就是这样设计的,本质是维度的问题。在上层的维度看来相距甚远的东西在下层看来可能相距非常近。分层导致空间上增加维度运动上减少维度或者反之,有增必然有减,世界保持是零蛋。
图3



这是不是场?这样一层套一层的套下去跟场多么像啊。左边的系统和右边的系统叠加起来又被看作更大的系统。跟物理上那一套是完全一样的,识别出这些模式后才能指数级提高思维系统的速度啊,对不对。
图4



我们有无数的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之间还可以相互通信,信息在里面绕来绕去绕一大圈,可是对于那个外部的用户来说却根本没动,对他来说请求是从何处进去的也是从同一处出来的,只是耗费了一点点时间(这一点时间等于绕的那一圈空间的变化)。箭头在里面绕了一大圈,对于箭头穿过的每一个系统来说箭头的路径分两段,一段是input,一段是output。权限引擎可以在箭头途径的任何一个层设置执行点执行安全策略。
图5
同层瞬间移动技术,由input口可以瞬间移动到output口。同层瞬间移动技术可能是这样:图上的箭头经过的路径其实是一个函数调用栈。其实是这样,上层过程调用子过程的时候其实不只是传入了input实参列表,父过程还告诉了子过程“子过程结束后应返回到的‘位置’(位置,空间位置)”。子过程随时可以往那个父过程指定的位置写入信息,写入信息就是返回了。这可能就是以前听说的CPS变换。整个世界被变换成了一维的。
图6
这是别人写的那40行CPS变换代码,可惜我看不懂这语法,要是能画成图就好了。
[该贴被luda于2015-07-27 18:50修改过]


可以对着上面的这个蛋蛋图想象上一篇提到的变迁、跃迁:
对象是把空间和空间的变迁(运动)(计算机里的世界是离散的所以叫变迁),或者叫把变迁和变迁的结果(空间)封装成为一个单元(问题单元),这样的单元在空间维度可以一层套一层的套下去,在时间(运动)维度可以一单元一单元的组合下去。不仅跃迁,而且沿着椭圆做圆周运动。对上模式后可以大规模提高思维的速度。



来自外部系统(人是一种外部系统)的一个请求过来了,它首先到达我们的业务系统的展示层(红色外圈)。首先入栈的是展示层的某个入口方法,入的是我们的业务系统中的业务栈,这个栈可不是下层的栈,每一层都可以有自己的栈,每一层在本层本地的栈中的入栈出栈不算跃迁,层间的出入栈算做跃迁。这些栈可以认为是Task栈,Task栈可能又被编排规划成了棵Task树,也就是说请求到达了每一层后可以并不立即执行。

request1的task1被执行后可能不是接着执行task1.1而是转而执行request2的task2.2去了。那些处于等待状态的task在我们看来是静静的躺在栈里一动不动的,但是换个参照物如果我们行走到task栈里面去以栈顶为参照的话把我们自己当做一个task的话有可能会觉得是在绕着task所处的那一层在做椭圆圆周运动,在等待跃迁。那个看似在沿着圆周运动的task可能根本没动,也可能动了,可能确实在沿着椭圆做圆周运动,它动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变了,随着其它task的进进出出那个处在等待跃迁栈中task所处的环境变了,这个变表现起来就是这个等待状态的task在那做圆周形等待运动。圆周运动的离心力是在抵抗着什么?抵抗住了所以没动,虽然在我们看来它在圆周运动。

这些内容都不一定正确,只是可以用来联系已有知识构建体系结构,到底对不对无从知晓,只要沿着走下去遇不到走不通的路的话帮助认知未知世界的效果就达到了。如果遇到走不通的地方的话就调整模型。这些思考没有别的意义,只是寄希望一个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体系统能够返回一个快几个数量级的思维速度。

越靠近系统的中心的task所做的椭圆圆周运动速度越快。cpu的指令集更小,更处在一层套一层的那个系统的中心,每一层的task是不同的,上层的task跃迁到下层后已经在空间上变样了,就像是咖啡豆磨碎后成了粉末失去了一个空间维度,分形成了另一种更小的颗粒单元,这些颗粒单元失去了原来的那个使它们绕着同一个空间点结合在一起的函数(关系),咖啡都不是豆了,是一片小颗粒了是粉末了。task每靠近cpu一层所处的空间尺寸就减少一个数量级。task所处的task集越来越小,task所处的task集可以认为是这个task的环境,它的环境越小环境的变化对它的影响越大,如果它所处的task集合小到只有它自己的话那么环境的变化就等于它的变化。越靠近cpu的task所做的椭圆圆周运动(运动=变化=变化是相对的)速度越大。速度最大的是那个01物理开关,它突然就由0变成1了,又突然由1变成0了。我们的整个业务系统在微观上可以被看成是一大片(或者叫一长条,或者叫一大堆,都行,看成几个维度都行,维度是随需而加减的,1维可以堆出来2维,2维也可以减到1维)01物理开关在那进行01变换,是在震荡。

它们的震荡一定是规律的,因为我们的业务系统在上层是在完成业务逻辑的,它在上层是规律的,那一大片01物理开关的震荡一定也是规律的,可是站在那一大片01物理开关的层次我们根本不可能反推出什么规律。我们只能得到一个规律:统计规律。我们能统计出给定的01物理开关在给定的时刻是1的机率是多少,因为我们有一个波动函数,但是我们永远无法准确的提前知道它在那个时刻到底是0还是1,除非它发生了我们才知道,没发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知道。因为我们知道的唯一的规律是统计规律。虽然那一大片01物理开关的起伏震荡一定是规律的因为我们的业务逻辑是规律的,但是在01元胞自动机层次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上层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