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评价www架构?

如何看待www架构?

一,*/text/*:
1, 空间:text/xml, text/Html, text/data,text/javascript, text/css…… (text节点的祖先节点们不说了);
2, 时间:在环境(时空)中执行script(程序),script处理空间,“处理空间”=时间。

二,对无数的上面那样的时空单元进行组合:
在空间上一层套一层套成父子空间树,在时间上进行连接,一个函数调用接一个函数调用,数据从上一个函数的输出口出来流入下一个函数的输入口。把上一个函数的输出口与下一个函数的输入口连接起来其实最终形成一种管道,数据在管道中运动。以上两元就是最基本的,余下一切都由它俩分形而来:比如网络、通信、本地、远程、进程……它们都是时空。

跳出本地上下文
所有的一切都有空间图形(模式),要想彻底认知世界就必须有形。必须借助图形必须形而上学才能比99%的人思考问题的速度快一个数量级。有了那个底层的时空模式后,就可以到了哪里(空间)计算(时间)哪里,几乎所有问题就一看便知了。随时随地计算,随时随地都能迅速接入所遇见的问题,哪怕是第一次遇见也能一看便知迅速对接上。

所有词汇就按照字面意思望文生义出来的内涵去理解,直接理解本意,这样才是高效的节能的符合构造定律的,这样才能与5000年前的各领域的前人和5000年后的各领域的后人交流。那些不节能的词汇根本不可能存活超过5000年,众人书写的baike是有价值的但书写baike的人99%并不理解这个世界,并不理解他们试图诠释的词汇的内涵,他们以为他们是对的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问题的关键是你能不能从他人的错误的语言文字编码中解码出本真的世界。要适当的改变自己内部的模型,不要完全遵循群体投影出来的交集出来的那个共有的模式集合去建模自己的模式集合,因为那个共同的模式集并不是处处良好的。需要你自己去在自己内部去完全置换一些必要的概念。对于同一个词汇,众人读到的内涵和你读到的内涵允许有本质差别。世界纷繁复杂,但本质极其简单,分形的世界。



为什么说Group是跨目录的?比如上图中右边的Group们,它们有的是能力组、有的是资源组、有的组中既有能力又有资源既是能力组有是资源组。比如省会城市组中会有济南和郑州,而济南和郑州分别是不同的父节点的子节点,组中组织的资源是跨组织结构的。组没有父子关系一说,如果是稳定的父子关系的组的话应该用Catalog表达而不用Group表达。组的生命周期比目录短,组比目录灵活多变。咱这个组看样子是真的组,是本意的组,是用户组、工作组等各种理解不一致表述不一致的组下面那个本意的组。一个组就是一个关系,只要能找到个关系把事物联系起来,这个被联系起来的事物集合就可以称作是一种组。“组合”,直接望文生义,就是“组”+“合”,组我是理解了,可是“合”字感觉比“组”字难理解的多。“合”可能处在Catalog和Group之间。“合”是Group演化出层级升级为Catalog的关键,“合”字提升了抽象“层”级。如果组是一种函数,有层级的目录就是函数的函数。

一致性
学习生物课本的时候我把“组织”理解的太简单了。人类的知识结构组织的是十分良好的,比如“组织”这个词,它在任何领域的本意一定都是一样的,如果在整棵人类知识树的某个节点下对“组织”这个词的解释和它的父节点不一致的话,这种不一致往往会在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之前就被过滤掉了,或将来迟早被纠正过来。
中文真是太美了,太良好了,虽然上面的文字是自己写的,但是偶尔回头读居然还是会有新的收获。这次不自主的回去把“组织”二字拆解为“组”和“织”,然后画面感顿时就出来了,真的要感谢先人,感谢先人留下的这么良好的词汇与知识组织结构。
一定要联想,一定要使用本意,一定要用图形时空理解词汇,不迷恋英文,一定要翻译为中文,哪怕认知那个英文也要翻译为中文。上学的时候英语老师告诉我们说不要将英文单词翻译为中文,要在看到听到英文时直接想到的是实物而不要经过中文翻译一下中转一下,但是现在我们不是学生时代了,现在没有听力考试的存在,现在我就要翻译为中文,就要经过中转环节,就要丢弃英文,能不使用英文就坚决不使用英文,因为英文不是我们的,中文才是我们自己的,学习西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东方在谋超越,在谋后来者居上。无需去记住那些不认识的英文,直接使用字典翻译,直接联想中文的本意联想出来的内涵往往比原作者还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