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是当今哲学界争论最激烈的话题

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似乎是当前最活跃的哲学运动,神经科学的进步不断重新定义我们如何看待哲学中最永恒的问题之一,并引发了一些非常激烈的争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包括大卫-查莫斯(David Chalmers)、保罗/帕特里夏-丘克兰(Paul/Patricia Churchland)、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和奈德-布洛克(Ned Block)。

捎带说一句,任何涉及涌现或还原论的话题都是悬而未决的。涌现与还原基本上是形而上学、心智、物理学和科学的隐含战场。

 "涌现 "与 "还原论"
关于 "涌现 "与 "还原论",有很多模糊的想法,但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区分 "弱涌现 "与 "强涌现"。

一个好的定义是,一个系统产生的弱涌现现象是可以通过计算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预测或推导出来的;而强突现现象则不能。

  • 还原论者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弱突现现象。
  • 涌现论者则认为它是强涌现现象。

类似的情况还有自由意志。

"强 "涌现取决于上下文。
在哲学中,我们通常指的是,如果一种现象永远无法从系统的一部分衍生出来,那么它就是强涌现的,即使在原则上有完美的信息和完美的科学也不行。

但即使这样说也是模糊的,因为 "衍生 "的含义也是模糊的。这是否意味着了解系统的各个部分以及适用于它们的规则就足以预测现象?或者说,如果有一些额外的规则,你无法通过了解系统的各个部分来预测,但一旦知道了,就可以预测现象,这样可以吗?

例如,双摆末端的轨迹是一种混沌现象,但完全可以通过了解重力物理学和初始位置来预测。
与此相反,如果我使用某种算法对某些文本进行加密,那么从纯文本中完全可以预测出加密后的文本,但前提是你必须知道加密密钥,而仅从文本中是无法预测出加密密钥的。

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不太关心原则上能做什么,而更关心在实践中能做什么。例如,社会学家会观察人的各种现象,如艺术欣赏。

  •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了解人的心理就足以理解和预测哪些艺术受到欣赏,
  •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做不到。这将根据现象的不同以及科学家对预测的要求程度而改变。

然而,在现实中,我认为科学界的这种分歧大多是哲学上的迷思;科学家只关注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并希望其他领域的人在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背景研究同一现象时能取得成功;他们不会假定自己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