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自体不可知论与科学认知的谦逊 - 维基百科


在科学哲学中,认知谦逊是指一种科学观察的姿态,其根植于以下认识:

  • (a) 世界的知识总是由观察者解释、组织和过滤,因此,
  • (b) 科学必须建立在认识到观察本身无法把握世界的基础上。

这个概念经常归因于德国唯心主义的传统,特别是伊曼纽尔·康德的作品,以及英国的经验主义,包括大卫·休谟的著作。这个概念的其他历史追溯其起源于“柏拉图的道歉中”,归因于苏格拉底的智慧谦逊理论。
詹姆斯·范·克莱夫 (James Van Cleve) 将康德式的认知谦逊描述为一种形式的因果结构主义——即我们不了解事物的“非关系方面或‘本身’”。
最近,该术语出现在后殖民理论和批判理论的学术研究中,用来描述对超越“认识”的其他方式开放的主体立场。 源自西方传统的认识论。
伊曼纽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论点,即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自在的事物:即无法理解独立于心灵的外部对象的知识,应该被理解作为认知谦逊的教义。
(banq注:物自体不可知,所谓客观规律也是一种主观认知,而不是真正的事物内在规律,科学是可证伪的,是新的,任何昨天的科学理论都可能被否定,认知谦逊是一种动态认知思维
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边界止于语言,对于我们无法言说的就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