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见之行动偏见


行动偏见描述了我们倾向于采取行动而不是不采取行动,有时候,我们感到不得不采取行动,即使没有证据表明这样做会比什么都不做带来更好的结果。
我们把行动作为一种默认的、自动的反应,即使没有坚实的理由来支持,这种倾向也被称为行动偏见。

(banq:老子道德经 则提倡:无为)

假设你是一名足球守门员,准备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阻止一个点球。如果你像大多数守门员一样,在试图阻止一个点球时,你几乎每次都会跳到左边或右边。然而,根据统计,如果你只是保持不动,你成功阻挡点球的机会会更大。

 那么,是什么迫使你跳起来,而不是站在原地?这是一种行动偏见,即做一些事情比什么都不做要好的概念。你可能觉得,如果你能证明你曾试图阻止它,人们就会对你的失败做出不那么严厉的评价。不幸的是,虽然感觉很反常,但在这种情况下,不作为才会增加你的成功几率。

个人影响
在没有充分推理支持的情况下,将行动优先于不行动,会导致对情况的处理不当。这是一种自动反应,基于冲动而不是逻辑。由于这是一个没有考虑到所有可能信息的决定,行动偏见会导致我们走一条不太有效的路线,这可能会影响到情况的结果。

系统性的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总是以为“不作为”是错误的,而继续参与行动偏见只会使这种信念得到传播。即使采取行动的决定没有达到我们希望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合理化地认为,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情况会更糟,尽管情况很可能不是这样。这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观点,即行动比不行动更重要,这反过来又使这种糟糕的决策模式继续下去。

帕特和泽克豪斯(Patt and Zeckhauser)提出了一个关于行动偏见导致的系统性挑战的例子。他们撰写了最早的一篇关于行动偏差的论文(2000年), 其中他们概述了受行动偏差影响的某些领域。特别是,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政策制定上。他们描述了为了给人留下突出的印象,政治家们经常会通过一些炫耀性的--但相对无效的--环境政策。这样的行动给人的印象是正在做一些事情,而实际上,效果却微乎其微。我们对行动的偏见可能导致我们为这些空洞的行动鼓掌,即使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魔鬼为闲置的手制造工作 "是一个古老的说法,强调了保持忙碌会使你远离麻烦的概念。这只是一个例子,说明我们如何认为缺乏行动是错误的。这种观念比行动偏见的概念发展要早几个世纪。虽然这种偏见并不新鲜,但其背后的理论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因此,有许多事情我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它。尽管有这些局限性,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说明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行动偏差。

它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
几千年前,为了生存,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有人认为,我们的行动倾向是我们作为狩猎-采集者的历史中硬生生植入的东西。

 这种自动的冲动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曾经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适应性。由于我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行动倾向对生存的必要性已不如从前。尽管如此,那些采取行动的人仍然比不采取行动的人得到奖励。例如,参与课堂的学生往往比那些选择保持沉默的学生更受赞许。这加强了我们采取行动的本能,使我们更多地参与这种行为,从而使其成为习惯。不幸的是,这使我们更有可能在更适合不行动的情况下用行动来回应。

不仅为行动提供奖励会传播行动偏见,而且惩罚不行动也会传播行动偏见。也有研究表明,过去因不作为而有负面经历的人,更有可能参与行动偏见。

 这种遗憾动员我们采取行动,以避免再次失败。不幸的是,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最好的反应是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偏向于行动,这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虽然我们参与行动偏见的部分原因可能与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有关,但如果没有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强化和惩罚的学习模式,这些本能就不会得到维持。

banq:焦虑+强迫 => 无理性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