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坎坷之路:通用验证器或为突破口

banq

OpenAI 在开发 GPT-5 时遇到的困境表明,整个行业的人工智能进步正在放缓。研究人员相信,强化学习的进步将有助于克服这一问题。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AI圈就像一个大型真人秀节目?表面上是“神迹降临”,背地里全是“翻车现场”。而OpenAI这艘大船,正载着GPT-5这个“未来之星”,在风暴中艰难航行。别被CEO Sam Altman那句“GPT-5比我们聪明多了”给忽悠了——这话听着像在拍科幻片,其实更像是“焦虑式营销”,为的是让投资人多掏点钱。

事情要从2023年12月说起。那天,OpenAI突然甩出一张王炸:他们搞出了一个叫o3的AI模型,这玩意儿有个神奇特性——给它更多时间、更多算力,它解决难题的能力就蹭蹭往上涨。一时间,全网炸锅,ChatGPT用户都在幻想:“我的作业明天就能自动写完,代码也能一键生成!” 仿佛人类的生产力即将迎来“降维打击”。

可好景不长,兴奋劲儿还没过去,现实就啪啪打脸了。当OpenAI把那个“天才大脑”o3改造成一个能跟人聊天的版本,也就是你平时用的ChatGPT时,奇迹消失了。性能大幅缩水,几乎跟上一代o1差不多。你说这像不像一个高考状元,突然被拉去参加脱口秀,结果结巴得连台词都忘光了?

更尴尬的是,这个o3模型本来是要当GPT-5的,结果没撑住,最后只能委屈巴巴地改名叫GPT-4.5,然后默默退场。这操作,简直像考试没考好,改个名字说“我其实是高年级的”,谁信啊?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天才”会变成“学渣”?答案其实很扎心。这个o3模型,就像一个内功深厚但不会说话的武林高手。它能看懂复杂的科学论文,能自己查资料、搜代码库,甚至能用超强算力慢慢推理出答案。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它思考的方式是“AI自己的语言”,不是咱们人类能听懂的“人话”

你问它:“帮我写个请假条。” 它回你:“正在分析请假事由……验证合理性……确认是否符合学校政策……预计完成时间:8秒。” 然后屏幕上全是“AI思考过程”的鬼话连篇,什么“推理链第3步:考虑学生健康状况”,听着像在念经。等它终于把答案给你,可能已经过了半小时,而且还是个“结巴版”的。

这就好比你请了个世界冠军来教课,结果他一进教室就开始用外星语讲课,学生听不懂,老师也懵了。所以,当你把它放进ChatGPT,它就成了一个“结巴选手”——脑子里有货,嘴上说不出。

更惨的是,这事儿还暴露了OpenAI内部的“宫斗大戏”。公司高管之间吵得不可开交,连老板都卷进去了。研究负责人Mark Chen和一位副总Jerry Tworek,因为团队调整吵了起来。Tworek直接在公司内部的Slack群里抱怨:“我快撑不住了,得休息一周。” 结果第二天又改口:“算了,我还是继续上班吧。” 这哪是工作?这是心理战!

还有更狠的:Meta(就是Facebook的母公司)挖走了十多个OpenAI的核心研究员,开出的工资堪比梅西踢球的合同——年薪几百万美元,还包豪宅、包机票、包健身教练。这待遇,谁顶得住?OpenAI的工程师们心里都慌了:“我们是不是也该跳槽?” 人才流失,团队重组,压力山大,连高层都喘不过气。

但话说回来,OpenAI也不是坐以待毙。他们还真有招。就在所有人都以为GPT-5要凉的时候,他们悄悄掏出了一张王牌——“通用裁判员”(Universal Verifier)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AI质检员”。它不是大模型,是个轻量级小帮手,专门干“质检”活儿。它的任务是:盯着另一个AI写的答案,用各种资料去查证对错。如果发现“瞎编乱造”,就打低分;如果逻辑严密,就打高分。然后,只有那些“高分答案”才会被拿回去继续训练下一个版本。

这就好比你写作文,老师不看全文,只挑“最靠谱的段落”拿来当范文。这样练出来的作文,自然越来越牛。而且,这个“裁判员”不仅能判对错,还能评“写得好不好看”“有没有创意”。所以GPT-5才能在写代码时加功能、做界面、讲人话,全都顺溜得很。

更重要的是,这个“裁判员”系统,不仅帮OpenAI渡过难关,还成了整个行业的“新宠”。Google、xAI这些巨头也在疯狂押注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因为它能有效提升AI的“自我纠错”能力。就连Tworek这位大佬都公开说:“OpenAI的RL系统,就是AGI(人工通用智能)的核心。”

那么,GPT-5到底有多强?简单说,它不是“一飞冲天”,而是“稳扎稳打”。它在写代码时,不仅功能对,界面还好看,像个设计师的手笔;它能处理复杂任务,比如自动退款规则,只要给你一串条件,它就能立马执行,不用看一堆例子。以前的模型得看几个“奇葩案例”才能学会,现在GPT-5一听规则就懂。

虽然进步没有GPT-3到GPT-4那么夸张,但别忘了,现在AI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数据越来越少,模型越来越大,以前的小技巧一放上去就失效。所以,OpenAI不能再靠“堆数据+堆算力”硬冲了,必须靠聪明的方法

而这次,他们靠的正是“强化学习 + 通用裁判员”这套组合拳。这就像你写作业:简单题,草稿纸写两行;难题,才掏计算器。GPT-5就是这么“聪明地省钱”。

更让人惊喜的是,微软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测试了GPT-5,发现它生成高质量代码和文章,但耗电不多。为啥?因为它能判断:这事值不值得花大算力。这简直是“性价比之王”。

而且,OpenAI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最近跟一些投资人吹牛说:“我们很快就能做到GPT-8了!” 这话听着像在拍电影,但背后是真有底气。因为Sam Altman早就放话了:用现有技术,我们就能做出接近人类顶尖智商的AI,这就是AGI。

虽然离真正的AGI还远,但至少说明,他们正走在正确的路上。毕竟,GPT-5的商业价值已经爆棚了。它能帮企业做客服、写文案、搞研发,每一分钱都能赚回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也能吸引更多客户,给新投资者信心,让他们愿意砸下450亿美元,去租昂贵的服务器,继续搞研发。

所以你看,GPT-5不是“外星科技”,也不是“神迹降临”。它是一个经历了“翻车、裁员、吵架、数据枯竭”的公司,用“聪明的训练方法 + 一个靠谱的裁判员”,一步步打磨出来的——真正能用、能信、能靠的AI助手

最终,GPT-5的故事告诉我们:  
> 真正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飞冲天,而是跌倒后,还能爬起来,把坑填平。  
> 它或许不够惊艳,但绝对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