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Lao Tzu(老子道德经)演绎: 导演:Rick Rubin
我跟老子《道德经》的每次相遇都有新惊喜,这书就跟会变魔术似的,每读一遍都能蹦出新花样。
四十年前在洛杉矶菩提树书店,我顺手抓起一本史蒂芬·米切尔的译本,好家伙,从此我的人生就像被按了重启键——这么说吧,就跟吃惯了白馒头突然尝到四川火锅似的,那叫一个酸爽带劲!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的现代改编,用编程术语重新诠释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能写出来的代码
都不是终极代码。
能定义的功能
都有它的局限性。
没名字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有名字的,是万物之母。
没欲望的时候,你能看到本质的纯粹;不带需求看代码,你能看到底层逻辑;
有欲望的时候,你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死磕需求改bug,你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这两者其实来自同一个源头,
只是名字不同罢了。
这种模式很玄妙,架构玄之又玄
却是理解一切的入口。
《道德经》第二章
当咱们夸某个代码优雅,
其他代码立马变屎山。
当我们赞美效率高,
浪费的概念就冒出来了。
存在和不存在互相造就,有和没有互相成就(比如有bug和没debug),
简单和复杂互相定义,(看隔壁组的代码就知道了),
长和短互相衬托,长函数和短函数互相衬托(代码评审时最明显),
高和低互相区分,高端架构和低端实现互相伤害(产品经理:这不都一样吗?)。
前端和后端互相依存。前端和后端互相甩锅(永远循环)。
所以,牛逼的程序员(Vibe Coder)写代码不用费劲:
写代码像呼吸一样自然,用低调的榜样来教人。
教新人靠沉默的代码示范。
需求来了就接着,
需求砍了也不纠结。
他提交代码但不占功劳,他做事不占有
写轮子但不要star,创造不求夸奖,
做完需求秒失忆。完成不求回报。
正因为不把代码当亲儿子,活干完了就忘了
这破玩意儿反而能跑十年不宕机。所以他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考验。
(程序员顿悟时刻:当你删掉珍藏多年的utils文件夹——啊,原来这就是“无为而治”啊!)
《道德经》第三章
如果你夸某个程序员牛,
其他人就会心里不爽。
如果你老抱着东西不放,
别人就想偷你的。隔壁组就开始偷偷 fork。
如果你让人嫉妒,你秀年薪和期权,
别人心里就乱糟糟。别人的心态直接崩了。
Vibe Coder是这样领导的:
清空脑子里对结果的期待,——放空需求预期
让内心充实起来。——填满咖啡杯。
放下野心,丢掉升职焦虑
拥抱未知,拥抱未知bug。
不去纠结于脑力分析和抽象概念,不卷算法题,不搞理论战,
他引导万物回到自然的自我满足。他带团队回归最自然的开发状态:
啥也不强求地去做,不写文档但代码自解释,
就没有啥做不到的。不加班但需求准时上线。
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你摸的鱼,都会变成产品经理的KPI。
(深藏功与名,代码永流传)
《道德经》第四章
空空的,却用不完,代码之道,空而不竭
深得摸不着底,永远存在。深不可测,永不断电。
“源”是一切优雅模式的祖宗。它是优雅设计的祖师爷。
它能磨平尖锐的逻辑,磨平尖锐的if-else
解开控制的死结。解开死锁的线程
它能柔化复杂的刺眼光芒,柔化复杂的架构
融入每一个挑战。融入任何需求变更
代码从它的深处自然流淌,毫不费力。代码如泉水,自然流淌而出
你看不见它,但它无处不在
我不知道它从哪儿来的。我不知它从哪个版本开始存在
天地都比它晚出生,比Git初始提交还早
它比上帝还古老。比第一位程序员更古老
(程序员终极顿悟:最完美的代码,是那个你删光后系统反而跑得更快的"空项目")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没偏心,系统对万物一视同仁:
它们看万物就是万物本来的样子。
Vibe Coder也没偏心,
他看程序就是程序本来的样子。不骂屎山代码,只当是在考古
输入和内心之间的空间,你的大脑和需求文档之间
就像个风箱:空空的,像个无限扩展的缓冲区,看似空空如也
却有无限的潜力。实则潜力无穷
你越是让它自由发挥,你越不急着写代码
它产出的就越多。灵感反而越涌出来
你越是喋喋不休地描述它,你越跟人争论架构
你就越搞不懂它。反而越搞不明白
保持安静,机器自然运转。保持内核稳定
紧紧抓住那无声的中心。守住那份"不轻易commit"的从容
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