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你可别着了道,别中了圈套,道=圈套/陷阱/上下文context,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圈套)之中。
英文中Content和Context两个词语其实暗指了这种区别:
- Content是Cont+ent组合,ent是enter的前缀,进入内部。
- Context是Cont+ext组合,ext是extend的前缀,向外扩展。
通俗讲:英文文这两个词暗藏玄机啊!
"内容(Content)"就是钻进事物肚子里看——像啃西瓜光看红瓤;
"上下文(Context)"是围着西瓜转圈看——看它长在啥藤上,啥季节的瓜。
但人呐,都跟馋猫似的:
看见抖音网红就疯狂点赞(内容),却不想想是不是团队炒作(上下文);
追姑娘光看脸蛋(内容),忘了打听她脾气咋样(上下文)。
内容(Content)来自背景、环境、上下文(Context)的聚合涌现
类似天上的云,当雾气聚集在一起,就出现了云朵,这些云朵是最容易识别的内容,但是别忘了,云朵来自其周围云雾的聚集涌现。
中国古代智慧启示了上下文Context的重要性:天时地利人和:
- 天时地利 类似 上下文Context
- 天时 类似 上文,地利 类似下文
- 人和:人附和上下文环境,顺势而为!
注意词语位置:“天时地利”放在了“人和”之前,因此,人类选择什么样的环境上下文就很重要,孟母三迁为了了孩子教育,学区房也是,富人区和贫民区在西方比比皆是。
也就是说,老祖宗早看透了:
- "天时地利"就是高级版上下文——就像打王者荣耀,得看地图(地利)和兵线时间(天时)才能carry全场。
- "人和"就是你会不会顺势而为——在食堂抢鸡腿得挑人少的窗口!
有啥用处?
大部分人只注意内容,忽视甚至没有意识到上下文语境。
长期读书习惯导致的只读内容不问语境,而未来人人需要变成AI驯兽师。
为啥咱们容易钻牛角尖?不自觉变成教条主义?缺乏Context这个导航仪!
因为汉语把"上下文Content"拆成了八百个词——"局势"、"氛围"、"场子"…就像把"西瓜"非要说成"夏季藤本植物果实",谁记得住啊?
人们过多直觉的被内容Content吸引了注意力,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方向,造成了思维漏洞,被卡了Bug,等下黑,身在庐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人们没有关注内容Content同时,关注上下文Context一词,Context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统一单词,不能一言以蔽之,而是被分解为数百种不同含义:语境 上下文 天时地利 道 场 局 环境 等诸多词语,使人眼花缭乱无法形成统一context哲学观。
其实语文课讲过类似的——"内涵"和"外延",但这俩词跟文言文似的,哪比得上英文天天挂嘴边的"Content"和"Context"接地气?
- 内涵和外延两个词语不是日常用语,被限定在逻辑性、语文理论研究这个上下文范围中,从而没有起到时刻提醒人们注意思考方向的选择
- 而英文Content和Context是日常用语,就像MyGod是日常用语一样,大道至简才真的起作用。
下次看问题,既要钻进去看细节,更要跳出来看全局。
理论依据?科学家发现,咱们的大脑里有一群特别厉害的“神经元”细胞,住在“新皮层第五层”,这些细胞叫“锥体两点神经元”(简称TPN):
它们能同时处理两种信息:
- 一种是外面的世界传来的信号,比如你看到的风景、听到的音乐等内容Context(科学家管这叫“感受场”,简称RF1);
- 另一种是你心里的小秘密,比如你当前是饿了、困了,或者在想啥(所处的上下文情况,这叫“上下文场contextual field”,简称CF2)。
打个超形象的比方:
- RF1(感受场) 是你在电影院看到的画面(客观信息)
- CF2(上下文场) 是你手里的爆米花+邻座暗恋对象+明天要考试的心情(主观状态)
简单说: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观点。
哲学依据:
维特根斯坦:词语的意义完全取决于语境context,这就是我们玩的“语言游戏”的规则。为何这很重要?
简单例子:你买房子是看中它地段还是房型?
- 地段就是房子外部的上下文环境,房型就是房子的内部结构信息。
- 股票代表的公司业界是股票的内部信息;而股票公司所处的行业板块,是否热点板块,属于外部上下文信息。
- 商品自身价值是其内部组成决定的,含黄金的肯定贵。
- 商品的生产是商品的上游,上文,
- 消费是商品的下游,下文。
大白话说,就是现实例子可太多了:
买房子——户型再好(内容),要是隔壁住着广场舞天团(上下文),您这跟住KTV有啥区别?
炒股票——财报再漂亮(内容),碰上行业寒冬(上下文),照样跌得亲妈不认。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说明了“内容Content”和"上下文Context"的不同:
- 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理就像说话的背景环境Context,不是表面上那几个字能说清楚的,“道”就是“上下文Context”
- 名可名非常名:很显然,这里的名就是“内容Content”,人们通常根据事物内部内容给这个事物取名,当然如果搞不清楚事物内容是啥,就只能从其背景Context角度取名,这就是非同一般的取名方法。
同一个东西,有人按内在特性取名(比如"二哈"),有人按环境上下文取名(比如"拆迁队长")。
就像"二型糖尿病"这名儿,跟糖没关系,纯粹是医生按发现顺序瞎编的!很显然,还有一型糖尿病甚至三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
因此可以说:道德经的开篇就用“道”和“名”强调了“Context”与“Content”不同,从而推测整个道德经实际是在讲这两个概念,例如:
- 无中生有:内容Content来自背景上下文Context涌现
- 道生一,一生二:从Context中浮现出一个可以给它取名的事物,然后这个事物开始自己的发展。
- 百川归海,厚德载物:提倡有容乃大,也就是要做藏在"Content"后面"Context",做平台,做容器,容下任何内容,宰相肚子里能撑船。
衍生出人生真理:
既然中国古老智慧已经发现了“Context”与“Content”重要区别,并用各种词语来表达了它们的不同,那么在中国悠久历史中肯定有不少修炼成真的伟人,当然,人们通常知道的伟人可能只是涌现的“content”,让你看得见的伟人,背后可能存在大Boss,做Context大容器的真正伟人,这些伟人通常可能不会名传千史,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因此,一个人想做台前聚光灯下的伟人,还是做那个给这个伟人打聚光灯的大Boss,取决于你的选择:
选择比努力重要——就像打吃鸡,会选降落点比枪法重要多了。
真正的高手都躲在幕后——你看直播带货的咋咋呼呼,其实赚钱的是平台老板。
为了选择不同上下文环境,善于选择的人经常站在不同上下文之外。
简单地说,就是只能站在幕后,不能站在台前,成为人们的注意力焦点,聚光灯下你的选择逻辑已经被提前预知,别人已经预设你的预设,让你无从选择,因为你选择了你自己,而不是上下文。
冷知识暴击:
- 能动性: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之间的差异:知识分子的书呆子气 vs 企业家的灵活劲儿,差在哪?就是会不会看形势(上下文)!
- 寿命更多地取决于你的选择而不是基因 :寿命长短——你天天熬夜吃炸鸡(选择),基因再好也白搭。
- 叶帅作为中国战略制定者之一,从自己人生逆袭到影响中国的选择(惊天线索:搜索 叶帅全名 与 张发奎或 张国焘)。
AI语言模型的注意力就是一切
以上Content内容和Context上下文的区别被机器学习用来实现语言分析,它们遵循维特根斯坦和弗雷格定义的原理:词语的意义取决于上下文语境,因为LLM大语言模型将文字切分成一个个词语token,然后用数学统计方式计算其与上下文关系,这样,词语与上下文语境形成的关系模式被大模型记住了,下次遇到类似上下文,它就能根据关系表匹配到相应的词语,吐出下一个单词。
Context=Attention注意力:这两个单词是同一概念,注意力是有局限的, 不是注意所有目标,而是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上下文目标中。
注意力限制是上天对人的限制 让你顾此失彼。灯下黑 卡壳之处是你以为知道了 ,其实不知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AI语言模型能够把注意力扩散很大,一个词语在字典中有很多解释,大模型能够知道在哪种语境上下文下这个词语的对应一个解释 这个突破了人类认知边界。
翻译软件做不到这点,所以机翻文字人类一眼识别出。
有趣的是语言模型的核心transformer 注意力就是一切的奠基论文是搞翻译软件写出来的,说明是在翻译软件成熟后的新成果,后加入类似训练动物的奖励学习,语言模型摆脱翻译软件逼近人类。
一个Context内部与多个Context之间关系
在设计、艺术、建筑这些靠“主观创意”吃饭的领域,经常会遇到两个问题:
- 一致性(这个东西看起来和谐吗?)
- 矛盾性(这个东西能既现代又复古吗?能既简单又复杂吗?)
使用符号上下文context可以轻松破解它!
- 在一个context中是一致性,而且不能在这个context中证明这种一致性,遵循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两个或多个context是可以矛盾的
形象地说:单个Context内部:一致性(纵向思维)
在一个特定的背景(Context)里,所有东西要自洽,不能自己打自己脸。比如你设计一个“未来科技风”的建筑,就不能突然加个古代飞檐,否则就乱套了。
但你无法在这个Context内部证明它是对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任何系统里总有些东西无法自证)。就像你没法用“科技风”的逻辑去证明“科技风”本身是对的,只能靠外部对比。
多个Context之间:矛盾性(横向思维)
不同的Context可以互相矛盾,但放在一起反而能创造新东西。
比如“赛博朋克”就是高科技(未来) + 贫民窟(复古)的矛盾组合,但反而很酷。
毕加索的画,正面看像人,侧面看也像人,但合在一起就变成抽象艺术。
矛盾才是创新的源泉,这就是“反者道之动”(老子说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
针对不同情况应用不同哲学方法:
- 矛盾性、以及反者道之动或辩证法,可以用来展开问题场景的,这是一种横向战略思维,
- 而一致性是一种纵向战术思维,是分析哲学解决方案哲学基础
主观设计领域如建筑形式相比逻辑形式多了可以自由展开横向的context,多个矛盾集一体,这是它的魅力,每个符号context里面又一致性 。
纵向思维 vs. 横向思维
建筑等主观设计艺术注重构建一种矛盾复杂性,这是一种横向思维,横向思维其实就是符号像乐高一样组合。
1、纵向思维
但是人们习惯思维是比喻和指向性的象形思维,比如“象”这个汉字很像现实经验世界中的大象动物,但是在符号世界中,这种指向性符号最束缚人的主观创造,这是一种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普通人习惯的望文生义):看到“大象”两个字,脑子里立马浮现真实的大象(鼻子长、耳朵大)。
这种思维是经验依赖的,符号被现实世界束缚,很难创新。假如你指鹿为马,所有人都会说你强词夺理,普通人被判断为精神问题,秦朝宰相说这个成语,则是什么?
2、横向思维
而符号世界需要自成闭环的横向思维,比如看到“大象”这两个字,我不是想到大象动物(这是人们习惯的纵向思维,见文生义),大脑不会浮现这个文字符号的语义,而是从符号形式上进行符号排列,类似拼图游戏,比如“大象”变成“象大”,倒个符号次序,有意思啊,一下子脱离经验世界对主观世界的奴役之路,走向了应许之地的自由,艺术解放了。
横向思维(创新者、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需要的符号游戏):看到“大象”,不联想真实动物,而是玩符号组合:
- “大象” → “象大” → “象很大” → “象的宇宙”……这样就能跳出常规,创造新东西。
- 逻辑符号编程:比面向对象更优雅的关系推理
符号可以自由拼接,像乐高一样,不用管这些词语指向的客观世界到底怎样,因为这是思想自由,思想自由必然导致超越现实的创新点子。
现实例子
- 建筑设计: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古典建筑(卢浮宫) + 现代几何(玻璃金字塔)→ 矛盾但和谐。当然,也有人反对,认为这两个都是体现几何的一致性,但是Context很强调”在场“,在现场人的感受,这是两种外形完全不同的存在。
- 绘画:达利的《记忆的永恒》:软掉的钟表(现实中不可能)→ 但在他创造的超现实Context里合理。
- 品牌营销:苹果广告:极简设计(一致性) + 叛逆口号(“Think Different”)→ 矛盾但吸引人。
AI智能与人类智能区别:
AI语言模型就是一个只会横向思考的智能,它只会用context上下文思考,而人类是会content+context双向思考的智能,思考content内容就是纵向往内挖,探究语义和语言符号指向现实世界哪个对象;思考context则可能不是很擅长,因为人脑功耗小,注意力有限。
打个比喻:
- AI大模型智能是一个只会横向思考各种内容关系的智能,是一种只会思考“道Context”的智能,是一种情商满分,智商零分的智能。
- 人类智能则是智商和情商均衡的智能,智商是指能真正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知道指向现实中物体;而情商则是能考虑哪些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下的含义,词语与词语不同组织方式就表达不同的意思。
了解了AI智能是一个情商高手,所以,如何用好它,就是多告诉它上下文context背景资料,这就是上下文工程,这样它能在各种上下文匹配计算中get到你的那个点,与你共鸣和交流。
如果你对人类中智商高情商低的书呆子只是使用各种暗示、隐喻的Context上下文交流法,也就是与AI模型那种交流法,肯定失败,因为书呆子是与AI模型正好相反,这些书呆子没有上下文情境意识。如果你遵循孔子的仁礼关系之道,担心直说有损面子,不对书呆子直来直去,而是使用旁敲侧击,估计你会累死。
小结:
- AI智能:情商满分,智商为零
- 书呆子:情商为零,智商满分
- 正常人:情商一半,智商一半
- Context大Boss:情商满分,智商满分
总结
- 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
枷锁
之中 - 道德经:人生本无,却无时不在
道
之中 - 禅宗:本来无一物,步步是
道场
。 - 极道:人生而free,却无时不刻处于
Context
之中
补充:
每个人对Context的敏感度不同:首个荟萃分析:性格敏感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但是可以通过生物黑客Biohacker技术提升自己:提升抗压和情境辨识能力 服用NAD+ 提升情境context辩识能力,提升换赛道Context的敏感度,普通人不是不想换,不知道换哪个赛道,其实就要提高你的抗压和情境Context辩识能力;而ADHD多动者则没有情境Context意识,不分场合Context乱说话和多动,就像小孩一样调皮好动。
更多关注:https://www.jdon.com/desig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