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现象 处于 主观和客观衔接之处,是意识意识+客观世界的结合部分,这部分也正是 “上下文Context”的定义之处。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有几个重要方面:
1、回到事物本身:
胡塞尔强调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我们应该“回到事物本身”,也就是从我们自己的意识经验出发,探讨事物如何在意识中呈现。也就是说,他要探索的是我们如何感知世界,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
在意识中呈现,由于人类意识有注意力限制,注意力如同聚光灯,只能集中在某一部分区域,这部分区域我们称之为“上下文Context”,我们关注某个外部事物时,实际上是我们思维的注意力探照灯照射在这个事物上,因此,这个事物呈现出的样子其实是探照灯照射下的样子,如果探照灯是红光,那么事物呈现红色偏向。
所以,回到事物本身的意思是:以事物作为目标导向,作为谈论的话题,形成了一个话题上下文,对话逻辑由此展开。
2、意向性:
胡塞尔认为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即意识总是意识到某物。这种关系被称为意向性。因此,“现象”是意识指向的内容,意识并非单纯的空白,它总是与某个特定的对象相联系,无论这个对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意向性建立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上下文Context是一种关系的展现,上文、下文的关系得到展现,为何从上下前提得到下文结果,因果关系、相关性关系等关系在上下文中得到展现。
3、悬置(Epoché):
胡塞尔提出一种方法,叫做悬置,意思是对一切有关外部世界真实性的假设进行暂时的暂停或放弃。通过这种方法,现象学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而专注于我们对事物的纯粹经验,从而更直接地接触到“事物本身”。
康德认为:真正事物是我们无法触及,柏拉图认为:我们如同洞穴中原始人,无法走出洞穴,只能依靠洞穴上投影认识世界,因此,外部世界如同悬置在洞穴外的播放机,通过洞口照射到洞穴里墙壁上,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注意到的现象。
这样绕一个弯弯的好处是:我们能形成自己认知的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当你有一个意识认知时,不要冲动以为它是真的,它只是在你注意力集中的上下文中建立了一种意向性“真”,是你试图建立一种在意识你它是真的关系。你可以表达出来,只能反应你的上下文意向性而已。当然听者也只能控制自己注意力,听见不相信是听者的自由,但是听者不能因为听了相信,然后产生情绪,去堵说话者的嘴巴,这就是过度反应了,有焦虑强迫症倾向,精神问题基本和线粒体代谢有关,与高碳水米面为主的谷物有关,谷物造就了谷物大脑。
4、本质直观:
胡塞尔相信通过现象学的方法,能够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现象学的分析,理解某一事物的核心特征,而不被其偶然的属性或背景所干扰。
只有我们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上下文,才能把握事物本质,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注意集中在事物内部时,我们可以找到其内在属性,注意集中在事物当前上下文时,我们可以找到各种类型范畴,它自身发展来龙去脉的上下文,我们观察它时的上下文,它与其他上下文中事物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