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崩塌:你的注意力正被劫持

banq

欢迎来到语境崩塌(collapse of context)时代,因为大语言模型已经从破解Context中获得模式匹配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人类迎来了语无伦次的语境快速切换时代:

现在上网冲浪简直像在菜市场跟人吵架——你明明在聊今晚吃啥,隔壁大妈突然插嘴说你家孩子期末考几分,后面大爷又开始安利保健品!这就是所谓的"语境崩塌"!

(突然掏出手机划拉)你看啊,你在朋友圈发个深夜emo,你妈以为你失业了,前同事觉得你在暗示加班,暗恋对象以为你在求关注...(摔手机)全乱套了!

知道最可怕的是啥不?
以前咱们在贴吧盖楼,在论坛版聊,那叫一个其乐融融。

现在?
你刚在微博超话找到组织,第二天就被塞满带货链接;
在小红书发现同好,转头发现全是摆拍广告!

(痛心疾首捶胸)好好的亚文化圈子,现在都成算法养的电子奶牛了!

要我说啊,现在网上冲浪得学会"防崩塌三件套":
1️⃣重要事情当面说
2️⃣发动态要自带上下文Context场景说明书
3️⃣看到神评论先截图为敬!


语境崩塌哲学意义
“语境崩塌”(collapse of context)简单来说,就是原本支撑某个事物、话语或行为的背景、环境或规则突然消失或失效,导致原本有意义的东西变得混乱、没意义,甚至完全没法理解。

哲学上,这可以扯到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给事物赋予意义。


想象你在玩一款桌游,规则、角色、目标都清清楚楚,大家玩得开心。突然,有人把规则书撕了,棋盘掀了,棋子扔了一地。你还想继续玩,但现在没人知道怎么玩,原来的“游戏”就崩了。这就是语境崩塌——原本的框架没了,意义也跟着没了。


从哲学角度看,这跟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有关。比如,法国哲学家福柯(Foucault)会说,我们的知识、真理、甚至道德,都是某种“语境”或“权力结构”下的产物。如果这些结构(比如社会规范、科学范式)突然崩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就会像没头苍蝇。比如,中世纪的人靠宗教解释世界,后来科学革命来了,宗教的语境崩塌,很多人的世界观直接懵了。


语境崩塌本质上是在说:意义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靠语境撑着。一旦语境没了,意义就得重新找,不然就只剩混乱。这有点像存在主义说的“虚无”——你得自己给人生找意义,因为宇宙不会主动给你一本说明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与语境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语言游戏”(language game)的概念。他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固定在词语和现实之间的某种神秘对应,而是来自词语在具体生活场景(语境)里的使用。就像“水”这个词,在点菜时可能是要喝的,在化学课上可能是H₂O,在诗里可能是某种情感象征。意义完全取决于语境,也就是我们玩的“语言游戏”的规则。

比如,你喊“快跑!”在足球场上可能是催队友冲刺,在火灾现场可能是救命警告。离开语境,词语本身啥也不是。所以,维特根斯坦会说:“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语境就是那个“游戏场”,没了它,意义就崩塌。


想象一个部落用某种仪式语言祈雨,代代相传,大家都懂这套“游戏”。突然,现代科学来了,说降雨是气象现象,跟仪式没关系。这套语言游戏的语境(信仰、文化)崩了,祈雨的词语和行为就失去了意义,可能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

维特根斯坦会说,这种崩塌不是词语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赖以理解这些词语的“生活形式”(form of life)变了。生活形式是语境的终极根基,包括文化、习惯、社会实践等。比如,现代人看古代的炼金术语言,觉得是胡扯,因为我们不活在那个“生活形式”里,语境没了,意义自然崩塌。


维特根斯坦对“意义来自语境”的强调,还提醒我们别把意义想得太绝对。他反对那种“语言背后有终极真理”的想法(这也是他早期《逻辑哲学论》的思路,后来他自己推翻了)。他觉得,哲学家老爱追问“什么是善?”“什么是真?”这种问题,其实是脱离语境瞎折腾。意义不是抽象的本质,而是在具体语境里活生生的用法。


用维特根斯坦的视角看,“语境崩塌”就是语言游戏的场地被砸了,玩家不知道怎么玩了。意义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靠语境(生活形式、语言使用)撑着。语境一变,意义要么崩塌,要么得重新在新的游戏里找。比如,古代的神谕在今天没意义,但“点赞”在网络语境里意义重大。维特根斯坦提醒我们:别死盯着词语本身,去看看人们怎么用它,语境在哪儿,意义就在哪儿。

在碎了一地的语境里,我们集体患上了ADHD!

网友热评:
比如种子油 我们注意力被劫持到名称菜籽油 大豆油,这三个字名称很好 天然,但是它们是怎么精加工的这样语境被隐藏了。

每篇论文不能只看结论,还要看其得出结论的语境

不是信息太多,而是信息种类太多,语境决定了信息的种类,这需要耗费大脑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