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API提交事件会引发后台跑断几条腿
【程序员看API文档时的内心戏】
当程序员们盯着REST API文档时,就像拿到一份外卖菜单——Swagger文档把每个接口写得明明白白:哪个URL点餐(endpoint),要填什么配料(参数),最后能吃到啥(返回结果)。整整齐齐的排版,让人感觉特别靠谱。
但!这根本就是"卖家秀"啊!
【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流涌动】
比如文档里写个:
POST /orders/submit
看起来超简单对吧?就像点击"提交订单"按钮那么简单。
但实际上这个按钮一按,后台简直像捅了马蜂窝:
✔️ 触发几十个业务事件
✔️ 数据库开始疯狂读写
✔️ 各个模块像接力赛一样传递数据
✔️ 还要打电话问银行/仓库/物流(外部服务)
✔️ 最后还得算满减优惠、税费、会员折扣...(堪比高考数学题)
Swagger只给你看冰淇淋上的樱桃,底下整个冰山都藏起来了!
【正确提问姿势】
别光问:"这个接口是干啥的?"
要问:"这接口一点,后台得跑断几条腿?"
【让后台现形的"剧本杀"——事件风暴】
这时候就要玩"事件风暴"(像侦探破案一样贴满便签纸)。比如"提交订单"背后可能藏着:
1️⃣ 订单验货
2️⃣ 仓库抢货
3️⃣ 银行扣款
4️⃣ 开发票
5️⃣ 短信轰炸用户
6️⃣ 快递小哥待命
每张便签背后都是一堆代码在拼命!
【便签法的短板】
不过这种"剧本杀"也有bug:
❌ 要搞半天线下会议(打工人时间伤不起)
❌ 最烧脑的部分根本贴不出来——比如算价格!
(想想双十一的叠猫猫优惠:满300减40,跨店满减,前100名赠礼...这些规则根本没法用便签表示)
【这时候就该Noesis闪亮登场】
我们的全自动工具使用静态代码分析和结构化的P3模型(三个视角-领域,技术,人员):
我们的黑科技工具就像X光机,能自动扫描代码并生成三维立体报告:
用"三视角模型"展示(业务+技术+人员)
直接看到模块间的依赖关系
生成比Swagger详细100倍的立体流程图
(比如点击订单接口,直接看到这样的视觉爆炸效果:此处脑补满屏箭头图)
什么是P3模型?
P3模型是一种结构化且与技术无关的模型,它标准化了软件系统的描述和文档化方式。
P3模型是从三个主要的角度来命名的,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待软件系统:
- 域-系统中实现哪些业务概念
- 技术-使用什么技术解决方案来运行系统
- 人员-人员如何开发、维护和使用系统
正如Eric Evans所说,软件开发就是设计。好的设计必须基于对领域和当前解决方案的了解。因此,我们需要简单但具有足够表达力的模型来描述和记录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维护往往不满足于技术上的考虑。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三个角度添加有关领域模型和系统工作人员以及元素之间所有关系的数据。只有这样的数据组合才能给我们足够准确的洞察力。
为了收集关于软件系统的所有重要信息,我们需要一些结构。P3模型试图标准化主要的建模,架构和设计概念,以允许以精确的形式收集信息。这种标准化并不意味着重新发明轮子,而只是提供一些高层结构,我们可以在其中适应现有和未来的模式。
查看定义此结构和所有关键术语的P3 Elements。
为什么不是C4模型?
- 因为C4模型只包含了技术视角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更广泛的方法是需要的文档,支持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维护。
为什么不是UML?
- 因为UML是一种图符号,而不是模型。我们认为基于共享模型创建视图是一种更灵活的方法。当然,UML可以用来在P3模型数据之上生成一些视图。
【这才是真·生产力工具】
对程序员:不用再当人肉调试器
对架构师:决策时心里有底
对产品经理:不用再和开发"互相伤害"
对运维:秒懂bug会牵连谁
少点猜测,少点bug,少点凌晨三点的报警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