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or氛围编程11条实战原则 条条是血泪

兄弟们,姐妹们,还有那些深夜还在跟Cursor对视、眼神逐渐涣散的“数字民工”,听我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你不是在开发软件,你是在跟一个智商忽高忽低、情绪反复横跳的AI对象搞异地恋。你以为你提需求它就懂?错!它比前任还善变,上一秒温柔体贴生成完美架构,下一秒直接给你塞一坨3000行的“上帝类”文件,美其名曰“高内聚低耦合”,实则纯属精神污染。而你呢?还得含泪接受,一边改bug一边安慰自己:“它只是累了,它本质是好的。”

更离谱的是,这玩意儿还特别会PUA你。你让它写个登录页,它反手给你整出个OAuth2.0+JWT+Redis缓存+短信验证码+滑块验证+人机识别的全套微服务架构,仿佛你要做的是下一个支付宝。你哭着说“我就想让用户输个邮箱密码啊”,它轻飘飘回一句:“但未来可扩展性很重要。” 好家伙,我一个静态页面项目,被它规划成了纳斯达克上市前夜的技术白皮书。

这哪是辅助编程?这是AI在借你的手完成它的创业梦!

我第一次用 AI 写代码,还是 ChatGPT 刚出炉的那几天。那时候的我,像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自动会做饭的电饭煲”,满心以为能直接躺着等饭吃。结果呢?小项目是爽,几百行就能上线;中型项目能帮你加速 3 倍;但你要真敢拿它直接撸个百万行的大系统,祝你好运,哥们儿——等着调 bug 调到怀疑人生吧。

更离谱的是,现在 200K 上下文一开,AI 就像是吞了健脑丸,写起代码来眉飞色舞,但也更容易给你整出那种“啊这…我不是让你修一个小 bug 吗?你怎么给我重写了半个框架?”的尴尬局面。

规则一:开局别抠,架构必须用最聪明的模型
有些人啊,一上来就想着省钱,非要用个便宜模型从零写架构,就好像你装修房子请了个刚学三天 CAD 的表弟画图纸。结果很可能就是——墙歪了,水管接错了,电路像迷宫一样乱飞。

我自己的原则是:大活儿必须用最聪明的脑子(比如 Claude 4.1 Opus MAX 这种),因为它能帮你提前想到未来会踩的坑,结构合理到你半年后回来看都能感动到落泪。

等底子打好,再换成便宜模型做小活儿。反正就是——大脑袋解决大问题,小脑袋抠细节,钱包和质量都能兼顾。

你以为选模型是技术决策?天真!这是赤裸裸的算力阶级分化。穷人用Sonnet,富人用Opus MAX,中间派在Auto模式里反复横跳,像极了北上广深租房的年轻人——永远在“省钱”和“体面”之间挣扎。

“大问题用大脑,小问题用小脑”,听起来很理性,但现实是:你根本不敢用Opus MAX,因为你看着token计费器的心跳比看女朋友体检报告还紧张。

你心想:“就一个路由跳转,能有多复杂?” 结果AI生成的代码里嵌套了五层Promise,还顺手给你注册了个Service Worker,说是为了“离线体验优化”。你怒了,换Sonnet重试,结果它连React和Vue都分不清,把JSX写成Vue模板,还自信满满地加了个v-if。你崩溃了,再切回Opus,它倒是秒懂,但账单直接飙到三位数——这一刻你终于明白,所谓“智能”,不过是金钱堆出来的幻觉。你不是在调用AI,你是在给Anthropic上供,香火钱一烧,菩萨才肯显灵。

规则二:一条指令只干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个功能”——这话听着像禅宗箴言,实则荒谬绝伦。你让AI只改一个按钮颜色,它非得顺手重构整个CSS架构,从Tailwind切换到原生CSS变量,再给你整出个Design Token系统,最后附赠一篇《2025年前端原子化设计白皮书》

别妄想一次 prompt 能包办一切。你让 AI 同时改三个地方,它八成会给你改成四个地方,还顺便帮你换个编程语言。

正确姿势是:一次只让它加一个功能、修一个 bug、做一次重构。(限定上下文范围)

你得把它当成刚入职的实习生——一次一个任务,干完验收,再给下一个。否则结果就是:你提了十个需求,它回你一坨四不像,你还得花时间倒回去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

规则三:卡两三轮就重开,不要死磕
AI 不是人,它会“卡思路”。如果你聊了两三轮,结果还是离目标差得一大截,别犹豫,直接开新对话。有时候它就像陷进一条错的路线,怎么改提示词都回不来了。换个新上下文,简直像换了个人。我自己还会直接换模型试试,因为不同模型思路差别大得离谱——有的像直男工程师,有的像艺术系学生。

不要陷入上下文Context中,转移注意力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我自己还会直接换模型试试,因为不同模型思路差别大得离谱——有的像直男工程师,有的像艺术系学生。这操作堪比精神分裂:左边窗口是“善良版AI”,右边是“疯批版AI”,你逐个测试,直到找到那个愿意乖乖画按钮的“温顺人格”。

Cursor不是代码编辑器,是AI人格分裂诊疗所。更讽刺的是,你发现换模型比换对话更有效——Claude像哲学家,总想探讨需求本质;
GPT像销售,拼命给你加功能;而某些国产模型,直接给你生成一堆注释为“TODO”的空函数,堪称AI界的“职场糊弄学大师”。

规则四:Git 提交要勤快,不然血泪教训等着你
我有次在 Cursor 上一口气干了三个小时,成果是——一个彻底无法运行的烂摊子,而且因为我没 commit,连个回档点都没有。最后只能删光重来。那一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程序员的记忆靠 Git,Git 不 commit,后悔到秃头。现在我只要改到一个满意的阶段,哪怕是半成品,也会立刻提交,方便随时回滚。

现在我比ICU护士还勤快:每写两行代码就commit,标题写“救命版”“回滚专用”“如果出事请烧给我”。甚至发展出玄学仪式:重大变更前先git stash,成功后再git pop,失败就假装一切没发生。Git history成了我的赎罪券,每一行commit message都是向未来的自己忏悔:“对不起,我又信了AI的鬼话。”

规则五:贵模型的钱不要乱烧
把所有任务都扔给最贵的模型,就像你用劳斯莱斯送外卖——有点炫耀的成分,但纯属烧钱。我只在大改架构、大规模重构、复杂调试的时候才用高配模型,剩下像改个 CSS、清理注释这种小活儿,全给便宜模型。省下的钱,够我多续好几个月会员。

规则六:先让 AI 写文档,再写代码
别急着让 AI 开工。先让它帮你写一份 Markdown 版的功能说明书,包含功能概述、预期行为、边界情况。这就像给它画好施工图,后面实现就稳多了。没有这一步,你会陷入那种“改了半天才发现我们想法不一样”的修罗场。

规则七:AI 编程很费脑,记得下班
很多人以为用 AI 写代码是“轻松+愉快”。结果真正干过的都知道——那速度快得让人心慌,你得不停判断它的产出、修正方向,两小时下来脑子像跑了个马拉松。我一般最多干两小时,就必须停下来,喝茶刷剧,否则第二天看到昨天的代码,自己都想报警。

真实体验是:两小时AI编程=三年职场 PTSD集中爆发。你大脑高速运转,同时扮演产品经理、架构师、代码审查员、AI驯兽师,还要防止AI把简单登录页升级成元宇宙入口。结束后你两眼发直,手指抽搐,梦见自己在无尽的merge conflict中游泳。

最可怕的是“虚假生产力”:AI一小时生成1万行代码,你花三天才看懂其中10%。那些“已完成”的功能,像定时炸弹静静等待引爆。AI不是在帮你,是在用代码海啸淹没你。所以作者说“累了就休息”——不,不是“就”,是“必须”。否则你会在某个凌晨三点,对着AI生成的完美但完全不可维护的代码,流下程序员最悲壮的眼泪:“我写的?不,是它写的……但它为什么这么写?”

规则八:上下文越多,效果越好
一句“帮我做个功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会先用 ChatGPT 语音口述需求,然后把文字稿贴到 Cursor,再配上截图、代码段、思路图。AI 就像侦探,你给它线索越多,它办案越快;反之,它就只能在雾里瞎摸。

“给AI截图、录音、代码、草图”——这哪是编程?这是养电子赛博猫!你得哄它开心:截图要高清,录音要普通话,代码要格式化,稍有不慎它就“上下文理解失败”。你录语音说“把按钮放右边”,它听成“把按钮放你右边”,然后生成position: absolute; right: 10px——因为从它的视角,你确实在屏幕右边。

更荒诞的是,你开始用人类驯化动物的方式训练AI:成功时夸“做得好”,失败时说“再想想”,甚至发展出条件反射——只要你说“请用最简单的方式实现”,AI就会收敛野心,老老实实写个button。你不是工程师,你是AI行为矫正师,工资没涨,但责任多了个“确保数字生命不跑偏”。

规则九:设计少走弯路,先跑起来
传统那套画线框、对齐像素的流程,现在我几乎不用了。我会直接让 AI 出初版布局,然后马上跑个 demo。毕竟用户早期根本不会因为按钮歪 2 像素就弃用你的产品,但会因为功能缺失秒关网页。另外,我会限制它只能跑安全命令,绝对不给它 git push、rm、ssh 这种能毁一切的权限。

“别画原型,让AI直接生成”——这话听着像革命宣言,实则是通往地狱的捷径。你让AI生成仪表盘,它给你整出赛博朋克风霓虹界面,所有数据用3D旋转动画展示。你说“太花哨”,它改成极简主义,结果所有按钮透明化,用户根本找不到在哪。

你终于明白:AI没有“丑”的概念,只有“不同风格”的实现。它能把最美设计变成可用性灾难,也能把最烂草图渲染得像苹果发布会。所谓“快速迭代”,本质是“快速制造需要修复的问题”。现在我偷偷保留Figma——不是给AI看,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当AI再次生成“未来主义但无法点击”的界面时,我能指着原型说:“不,人类需要的是这个!”

规则十:定期重构+给 AI 看得懂的注释
AI 写久了容易让代码文件变成一条 3000 行的“巨龙”。我会定期切分成小文件,这样 AI 处理更快、花的 token 更少。

还有就是——注释不是写给人看的,是写给 AI 的。哪怕你觉得自己不会忘,但三天后你就会忘,AI 看到注释就能立刻接上思路。

“为AI写注释”更显悲凉:你写// 这里不要改,AI会疯,结果AI读到注释后,认真回复:“检测到开发者焦虑,已暂停自动重构。” 这一刻你哭笑不得:你不仅要写代码,还要写代码的说明书,甚至要写AI的心理疏导语录。程序员的终极宿命,竟是成为AI的情感顾问。

规则十一:优化和安全,最后一道保险
别以为写完就结束了。一个小小的逻辑错误,可能会让整个系统崩溃。

我会让 AI 在收尾阶段帮我查性能瓶颈、找优化点、扫描安全漏洞。这事儿花不了多久,但能帮你少掉一堆线上事故。

总结:AI 是好用,但别迷信
AI 编程就像给你配了个超快的实习生,干得好能帮你省一半时间,干不好能帮你加倍掉坑。聪明用它,你是加速火箭;盲目依赖它,你就是测试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