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重复说说一下我的理解。
1、业务规则,进入场景的前置条件以及在场景中的交互规则。
比如借书场景的前置规则,先要检察一下图书卡是否借满了书、欠费等。
进入场景后,也会根据借阅条款对角色行为进行限制与控制,比如还可以借几本书等。
2、角色行为或属性,依赖于场景的实体抽象。
比如,书的在图书馆进新书的场景和借阅的场景的行为或属性是不同的。
这些行为活或属性,是有场景约束的实体抽象,不放在书这个实体上。
3、模型行为或属性,不依赖于场景的实体抽象。
比如,在图书馆中,图书管不管在任何场景,书的入库、出库行为都存在,这些行为在该领域中,没有场景约束,就放在图书馆这个实体上。
这时候 PPT = Role, 可谓本色出演。
之前,我把借阅规则理解为MI,感觉还不太准确,确切地说,
它是描述活动的前置条件(进入场景的约束,不符合条件就进入不了该场景)和交互规则(场景中的行为约束)。
PPT,Party参与者,Thing参与物,Place活动场所。Place是可能有依赖场景的行为的。比如教室,上课时是课堂,考试时是考场;比如土地,建造房子时是工地,种植粮食时是田地,是有可能增加依赖场景的行为和属性的。
碰巧在图书馆领域中,图书馆似乎都是本色出演而已。PPT是在领域中不依赖场景的实体抽象,这个是他们的基本特征,至于是参与者、参与物、还是活动场所,这只是细化的描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