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要聊的是“注意力是第一哲学”,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别慌,我会把这事儿讲得跟讲故事一样清楚,还会拿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梅洛-庞蒂这三位哲学大佬当例子,最后再把反对意见摆出来掰扯掰扯!
1. 啥叫“第一”?哲学从哪儿开始?
哲学这玩意儿,就像在问:“我们从哪儿出发?啥是最重要的起点?”有人说,哲学得从“存在”(啥东西真实存在)开始;有人说,得从“知识”(我们咋知道东西)开始;还有人说,得从“好坏”(啥是对的)开始。总之,哲学家们争来争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个不一样的起点——注意力。作者亚当·罗伯特说:“注意力是第一哲学!”啥意思?就是说,哲学不只是脑子里想一堆理论,也不只是写一堆书,而是得先学会“用心看、认真听”。哲学就像一种“专注的姿势”,你得先把注意力放在某个重要的东西上,才能开始思考那些深奥的问题。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诗意?有点像心灵鸡汤?但哲学可不是为了好听,它是为了追真相!作者说,他琢磨这事儿好多年了,虽然他以前的书里没直接说“注意力是第一哲学”,但这个想法一直藏在里面。这篇文章就是他想把这个想法讲清楚的第一步。
他还说,哲学不只是冷冰冰的逻辑论证,它还是一种“气质”,一种“让人变得更敏感、更会观察”的训练。就像练武功,你得先学会站桩,哲学也是,先得学会“专注”。
那咋证明“注意力”是第一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2. 注意力咋就成了哲学的核心?
有个叫皮埃尔·哈多的哲学家说了,古代的哲学不只是写书、吵架,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家们会通过各种练习(比如冥想、反思),让自己的灵魂“转向”最重要的东西。这就像你在玩游戏,得先把视角调到BOSS身上,才能开始打。
古代哲学书有点像“劝学广告”,它们不是让你读完就完事儿,而是邀请你“来吧,试试这种思考方式,改变你看世界的方法!”比如,亚里士多德写过一本叫《普罗特列普提库斯》的书,意思就是“劝你来学哲学”,让你把注意力转向智慧。
所以,哲学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把注意力放对地方”。接下来,咱们看看三位哲学大佬咋用“注意力”搞哲学的。
3. 三位大佬的“注意力”玩法
(1)亚里士多德:盯着“存在”看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大神,他说“第一哲学”是研究“存在”——啥东西存在?为啥存在?他觉得,研究这个得靠“神学”,但这可不是烧香拜佛那种神学。他说的神学,是一种“超级专注的思考”,盯着宇宙里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看,比如“为啥万物存在”。这种“看”,不是随便瞅一眼,而是得练,就像运动员练肌肉一样,得让你的脑子和灵魂都“对齐”宇宙的真相。
这种专注的“看”,让亚里士多德能琢磨出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大哲学)。所以,他的哲学起点,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
(2)笛卡尔:盯着“我自己”看
到了近代,笛卡尔这哥们儿觉得,外面世界太乱,啥都靠不住,干脆把注意力转向“自己”。他搞了个著名的“怀疑大法”:啥都怀疑,怀疑天,怀疑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最后,他发现一件事咋怀疑都怀疑不掉——“我在怀疑,说明我在思考,说明我存在!”这就是“我思故我在”。
这可不是随便想想就算了,笛卡尔的怀疑就像一场“脑子里的马拉松”,得反复冥想、反思,把注意力集中在“我”的存在上。他的书就是在邀请你:“来吧,你也试试这么怀疑,看看你能发现啥!”
(3)梅洛-庞蒂:盯着“感觉”看
梅洛-庞蒂是现代哲学家,他觉得笛卡尔的“我思”还不够到位。啥意思?他说,笛卡尔的“我思”是“会说话的Fei-Fei”那种思考,其实是“二手货”。真正的“我”,在你还没开始思考之前,就已经在“感觉”世界了。比如,你摸到桌子,闻到花香,这些“感觉”比“我思”更早出现。
他管这个叫“沉默的我思”,意思是,真正的“我”藏在你的感知里,藏在你还没说出口的体验里。他的哲学,就是把注意力转向这些“沉默的感受”,让你重新发现身体和世界的关系。
总结:注意力是关键
这三位大佬,亚里士多德盯着“存在”,笛卡尔盯着“我思”,梅洛-庞蒂盯着“感觉”,他们都在干啥?都在“重新瞄准注意力”!他们先把注意力转向某个新东西,然后死死盯着,慢慢琢磨,最后搞出全新的哲学理论。换句话说,哲学的起点,永远是“先把注意力放对地方”。
4. 有人不服?来掰扯掰扯!
“注意力是第一哲学”这说法听起来牛,但肯定有人不服气。作者想了五个反对意见,咱来一一看看:
(1)这不把哲学搞成心理学了吗?
反对者说:注意力是脑子里的东西,哲学研究的是真理,不是心理状态!
回答:别误会,我说的注意力不是你的心情好坏,而是“为啥有些东西会显得重要”的根本条件。它比心理状态更深,是真理能冒出来的前提。
(2)注意力能决定哲学的内容吗?
反对者说:光有注意力,你也写不出形而上学或伦理学啊!
回答:对,注意力不直接给答案,但它“开路”。没有注意力,你连问题都看不见,更别说解决问题了。注意力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
(3)注意力会被误导咋办?
反对者说:注意力容易被广告、抖音啥的忽悠,咋整?
回答:对,所以得“练”!哲学就是训练你的注意力,让它瞄准真相,而不是被忽悠。就像练武功,得天天练才能稳。
(4)这能解释不同哲学家的差别吗?
反对者说: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梅洛-庞蒂的哲学差那么远,光靠注意力能行?
回答:我没说注意力能解释他们所有的理论。我是说,注意力决定了他们“看啥”。他们仨的哲学不一样,因为他们把注意力瞄准了不同的东西:存在、我思、感觉。注意力定了“靶子”,理论才有的放矢。
(5)这不是混淆了现象学和本体论?
反对者说:你是说注意力比“存在”还优先?这不乱套了吗?
回答:别急,我没说注意力在“本体”上比存在优先。我说的是哲学的“起点”。存在确实是宇宙的根本,但你得先把注意力转向存在,才能开始研究它。注意力是哲学思考的第一步,不是宇宙的根本。
5. 回到原点:注意力就是哲学的魂
“注意力是第一哲学”不是要取代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梅洛-庞蒂的牛逼理论,而是想说,他们的哲学都是从“重新瞄准注意力”开始的。他们盯着存在、我思、感觉,一个个新领域冒出来,哲学才有了新故事。
哲学的精髓,就是一次次“重新专注”,盯着每个时代的新问题,像个好奇心爆棚的小孩,不断问“为啥”。所以,注意力就是哲学的魂,是第一哲学!
banq注:
注意力=限界上下文;只有划分上下文Context边界,你才能聚焦注意力,注意力如同聚光灯,是你能掌控自己通向自由的唯一途径。
很多人谈到注意力这个词语,总是有坚持就是胜利,这是褒义,贬义是死胡同一路走到黑,到底属于哪一种看你最后结果,这是言语的狡黠辩证法。
我这里强调不是让你一路走到黑,也不是坚持就是胜利,而是说你要意识到你处于什么注意力的上下文context中,别身在庐山context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重点是注意力的选择意识上,你需要知道你现在注意力在这个赛道上,竞争力如何,否则识时务者为俊杰,切换赛道context,或者在一个context中就顺势context而为。
什么时候在一个赛道context中止损,这需要量化指标,别一味死磕到底。
也别在多个赛道context之间跳转,显得浮夸,自相矛盾,搞得很复杂,这也需要量化选择。
所有上面的一切前提假设是:你得有注意力意识,注意力的注意力,元注意力,这是注意力是第一哲学我的理解,是元哲学,元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