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分析:AI将如何改变数据分析和分析师角色

AI将如何改变数据分析和分析师角色:人工智能驱动的工具将使数据分析更快,更容易获得,更少依赖技术技能。分析师将从编写SQL转向专注于判断和战略,而组织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只与数据交谈”。期待更快的洞察力,更分散的分析,以及公司学习速度的大幅提升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开会最怕啥?不是老板画大饼,而是有人突然说:“这数据对不上啊,谁来查一下?”  然后全场安静,所有人眼神齐刷刷瞟向那个戴黑框眼镜、天天和SQL打架的哥们儿——分析师

但别急着同情他,因为再过几年,这哥们儿可能就不是“人”了,而是AI。

这篇文章说的,就是AI要来抢分析师饭碗的事儿。不过别慌,它不是直接砸锅,而是先帮你洗碗、切菜、炒菜,最后才说:“你歇会儿,我来掌勺。”



一、AI不是来写代码的,是来“搞明白事儿”的

先说清楚:AI来分析这行,不是为了写SQL(那玩意儿对AI来说就像小学生算术)。它真正的本事,是帮你搞清楚——到底该看哪张表、问啥问题、怎么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意思

你现在去公司数据库里翻数据,就像进了一座没地图的迷宫。每个部门建的表都像自家后院,乱七八糟堆着东西,还起一堆“user_event_v3_temp_final_reallyfinal”这种名字。人类得花几周搞懂逻辑,AI只要学一遍,就能记住整个结构——相当于它给自己建了个“数据百度地图”。

等它学会了,你就可以直接问:“上个月新功能转化率咋样?” 它立马给你查、算、画图、出结论,一气呵成。  
不用你再跑去问产品经理要口径、找工程师要字段、求设计师做PPT。



二、现在的分析,90%时间都在“搬砖”

你以为分析师天天在思考?错。他们80%的时间其实在干这些事:

- 找数据在哪(“这指标到底是谁维护的?”)
- 写SQL(拼拼凑凑,改来改去)
- 把结果导到Excel里修修补补
- 做图表(颜色调十遍,老板还说“不够大气”)
- 写报告(把“DAU涨了5%”翻译成“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

这些活儿,人类干得累,机器干得爽。  
尤其是写SQL——现在的大模型已经能看懂你的大白话,转手就生成一段工整的查询语句,还能自动优化性能。  
有些工具甚至能当“超级Excel外挂”,你说“把华东区Q2销售额按渠道拆解,标出同比下滑超过10%的”,它唰一下就搞定。

所以未来趋势就两条路:

1. “程序员式”工具:像写代码一样,让高手用AI自动补全、重构、调试查询。适合技术流老鸟。
2. “聊天式”工具:像跟同事唠嗑一样问问题,AI直接甩你一张图或表格。适合所有人。

理想状态是:一个工具,既能让你敲代码,也能让你瞎聊,还能当场改图、存档、分享——这才是“分析界的iPhone时刻”。



三、但别高兴太早,AI也有搞不定的事

你说那岂不是以后谁都能当分析师?老板自己问数据库不就行了?

Too young too simple

因为真正值钱的,从来不是“查数据”,而是“看出门道”。

比如:
- 为什么DAU涨了但收入没跟上?
- 是用户变懒了,还是产品哪里卡住了?
- 下一步该砍功能还是加投入?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套路。它靠的是经验、直觉、对公司业务的理解——这些东西,AI现在还抄不来。

文章打了个比方:  
> AI能帮你报税,因为它有规则、有答案。  
> 但它没法帮你判断“要不要进东南亚市场”,因为没人知道结果是对是错。

所以,AI能帮你把“查数据”从2小时压缩到10分钟,但“想明白”这件事,还得靠人。

换句话说:  
- 以前招分析师,看你会不会写SQL。  
- 以后招分析师,看你会不会提好问题、讲清楚故事、做出关键判断。

技术门槛降了,思维门槛高了。  
就像汽车发明后,马车夫失业了,但司机+导航员+路线规划师变得更重要了。



四、接下来会发生啥?四个阶段,像打怪升级

作者画了个“AI分析进化图”,挺有意思:

1. 增强分析师(现在)  
   AI当助手,帮你查数据、写SQL、做初稿。效率提升20%,相当于多了个实习生。

2. 加速分析(1-3年内)  
   全流程自动化:提问→查数据→出图→写结论,一键完成。速度提升5倍以上。  
   老板早上喝咖啡时问一句,半小时后会议材料齐了。

3. 代理分析师(2028左右)  
   你可以直接说:“每周一早上9点,给我一份各渠道ROI报告,发群里。”  
   AI自动执行,全程无人参与,像有个机器人助理。

4. 自治分析师(2032+)  
   最狠的来了:AI不再等人指派任务,而是自己盯着业务,发现异常就主动分析,写好报告推给你。  
   比如:“兄弟,华南区退货率突然飙了30%,建议赶紧查物流合作方。”  
   这时候,AI已经不是工具,而是“数字合伙人”了。



五、影响有多大?三个字:全乱套

别以为这只是换个工具的事,它会彻底改变公司的运转方式。

1. 分析要“下放”了
以前只有专业团队能碰数据,现在CEO、销售、客服都能直接问数据库。  
以后开会没人甩锅了,因为大家都能当场查证:“你说转化低?那你倒是说说,具体哪一环掉了?”

2. 分析师要转型了
不会再有那么多“SQL民工”。未来的分析师,更像是“商业侦探”+“故事编剧”:  
- 能从一堆数据里嗅出问题;
- 能用一句话讲清复杂逻辑;
- 能说服老板投钱 or 砍项目。

他们可能一个人顶过去一个小组,成为真正的“超级个体户”。

3. 公司跑得更快了
企业就像一辆车,一边是“做产品”(研发),一边是“看反馈”(分析)。  
过去研发慢,现在AI让研发变快了(比如GitHub Copilot),但分析反而成了新瓶颈。

一旦AI把分析也提速,整个车轮就转起来了:  
发现问题 → 快速决策 → 改进产品 → 再看数据 → 继续优化。  
学习越快,增长就越猛。

这就像从骑自行车升级成开电摩,还带自动驾驶。



六、最后说点扎心的现实

虽然听着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 很多公司的数据本身就是一坨屎,脏、乱、重复、口径不一。AI再聪明,也难为无米之炊。
- 有些问题根本没法量化,比如“用户为什么不爱用这个功能?”——你得访谈、观察、猜人心。
- 最关键的是:AI不会替你承担决策责任。  
  它可以说“建议裁员10%”,但拍板的人还得是你。

所以,别指望AI让你躺平。  
它不会取代你,但它会取代那些只会机械操作工具的人。



总结:一句话说透

> AI不会抢走分析师的工作,但它会让“只会查数据”的分析师变得毫无价值。  
>  
> 未来的赢家,是那些能把数据变成“洞察”,把洞察变成“行动”,再把行动变成“结果”的人——  
> 他们是用AI思考的决策者,而不是被AI替代的操作工。



彩蛋:给普通人的建议

如果你不是分析师,也别觉得这事跟你没关系。  
从现在起,你可以做三件事:

1. 多问“为什么”,少问“是多少”。  
   数据只是证据,背后的逻辑才是王道。

2. 学着和AI对话。  
   别只会说“给我个表格”,要说“我想知道……你觉得该怎么查?”

3. 练表达能力。  
   以后拼的不是你会不会算,而是能不能让别人听懂、信服、行动。

毕竟,在一个谁都能拿到数据的时代,谁能把故事讲得好,谁就掌握话语权



来,干了这杯啤酒,咱们边吃烤串边想:  下次开会,你是打算继续等分析师出报告,  还是直接打开AI,说一句:“兄弟,帮我看看最近用户都跑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