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和Anthropic融资等本周产品投资大事件

本周产品投资领域大事件:OpenAI和Anthropic融资,第二季度收益,Figma IPO分析,微软的代理浏览器,Github如何提升付费用户,选择合适的AI编码工具更多


3000亿美金?OpenAI这是要买下整个银河系?

先说OpenAI,这家伙现在估值超过3000亿美元,差不多是两个特斯拉、三个Meta加起来那么贵。它刚融了83亿美元,听着像天文数字?其实对现在的AI公司来说,这都不算“烧钱”,叫“正常呼吸”。   它的年收入跑得飞快,眼看就要冲上130亿美元——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进账3500万美元,比你老家县城一年财政收入还猛。   但别急着羡慕,这钱不是全进它口袋的,大部分是客户付给微软云(Azure)的账单里顺带分一杯羹。说白了,OpenAI现在更像是“技术网红”,靠IP吸金,还没完全自立门户。


Anthropic:低调闷声发大财,市场份额干到了32%!

再看Anthropic,就是那个号称“更安全、更理智版ChatGPT”的公司。人家不声不响,现在企业AI市场占有率干到了32%,超过了Google和OpenAI(各20%),Meta直接被甩在后面(9%)。   而且收入从40亿飙到50亿美元,融资目标甚至喊到了1700亿美元——等等,这数字是不是写错了?   (编者注:原文可能笔误,应为170亿美元左右才合理,1700亿都快赶上苹果市值了……咱也不敢问,只能假装没看见。)

但关键是:它真正在用的企业客户越来越多,尤其是金融、医疗这些不敢乱用AI的行业,觉得它“脾气好、不出格”,愿意掏钱。


Figma上市像过年,但热闹是他们的,散户只能捡骨头吃

Figma,做在线设计工具的,终于上市了!第一天股价直接暴涨250%,收盘33美元,公司估值冲到近700亿美金,听着是不是热血沸腾?

可现实是:这场IPO更像是“内部人集体套现大会”。

- 12亿美元融资里,只有三分之一进了公司腰包,剩下三分之二都被早期投资人和员工低价清仓跑了。

  • 股价炒太高,市盈率干到50倍以上,意思是你要为它未来五十年的利润提前买单。
  • 员工们心里还锚定着115美元的梦想价,结果一看股价33就懵了:“这就完了?”
  • 散户呢?最后才被放进去,相当于饭都吃完才端上桌,只能舔盘子。

一句话总结:这顿饭很香,但请客的不吃,吃饭的不付钱

顺便提一句,Adobe想花200亿美金收购它,结果被反垄断一刀砍死,现在看,哎,说不定躲过一劫——不然现在就得解释为啥吞不下这块硬骨头。


Ramp、n8n:AI财务圈的小钢炮们也来抢饭碗

Ramp这家公司,听着不像OpenAI那么响亮,但它干的事很接地气——用AI帮你管公司报销、开票、买买买。听起来无聊?可企业就爱这种省事不犯错的“会计机器人”。   它刚以225亿美金估值融了5亿美元,说明投资人觉得:未来的CFO办公室,可能只需要一个AI+一杯咖啡。

还有德国来的n8n(念“n-eight-n”),名字像密码,其实是搞自动化流程的,比如你发个邮件,它自动同步进CRM系统,再提醒销售跟进。   虽然ARR(年度经常性收入)才4000万美金,但在一堆同类公司里跑得飞快,现在估值也破15亿了——典型的“小而美,专而精”。


大厂财报季:苹果稳如老狗,亚马逊愁眉苦脸,微软笑到最后

每季度一次的科技巨头“成绩单发布会”又来了:

- 苹果:营收954亿美金,iPhone卖得不错,尤其是iPhone 16(虽然你还没见着实物)。服务收入涨得比手机还猛,说明果粉不仅买手机,还乖乖交订阅费。库克说:“我们在AI上投了不少钱。” 但你问他具体干啥了?他眨眨眼:“你先用着,回头就知道了。”

- 亚马逊:AWS云业务涨18%,听着不错吧?可人家微软Azure涨31%,谷歌也追得紧,所以市场觉得“你掉队了”。股价立马跌7%。     广告倒是赚疯了(+23%),但大家担心:AI投这么多钱,啥时候回本?另外,关税、竞争压力也让贝索斯的继任者睡不好觉。

- Meta:最猛!收入475亿,净利涨了36%,每天有23亿人刷脸书系产品。扎克伯格一边砸钱建AI数据中心,一边悄悄推Threads(对标X/Twitter),还说自己“对生成式AI非常认真”。     可问题是:用户爱用AI吗?还是只是爱刷短视频?他自己可能都没想明白。

- 微软赢麻了。     收入近700亿,Azure云业务+31%,AI相关收入直接做到130亿年化!Copilot(AI助手)已经嵌进Office全家桶,企业客户一边骂贵,一边乖乖续费。     它不仅是AI时代的参与者,简直是裁判兼记分员

- Reddit:终于盈利了!第一个IPO后赚钱的季度。广告收入暴涨84%,月活涨到9600万。以前大家笑它是“网络贴吧”,现在发现——哎,真实用户、真实讨论,反而成了香饽饽。

- Spotify:音乐平台也在卷AI。用户6.96亿,付费会员2.76亿,都在涨。但它最狠的操作是:正在训练自己的语音对话AI。以后你不仅能听歌,还能跟Spotify聊天:“我今天心情不好,来点治愈系。” 它回你:“给你推个播客,讲怎么把前任拉黑的。”


AI浏览器、AI编程、AI导游……现在连谷歌都开始“画饼”了

科技圈最近的新口号是:万物皆可AI化

- 微软给Edge浏览器加了个“Copilot模式”——你可以对着电脑说:“帮我查下下周去成都的机票,顺便订个火锅店。” 它真能自动操作网页,填表、点击、预约一条龙。     缺点是:万一它理解错,给你订了个“成都殡仪馆一日游”,那可就尴尬了。

- 谷歌也不甘示弱,推出一个叫“Opal”的东西,号称“ vibe-coding”——你嘴上说“我要做个旅行规划App”,它唰唰就给你生成一个能用的网页应用。     听着像魔法?其实目前生成的都是“能跑但难看”的半成品,适合产品经理忽悠老板用。

- 谷歌搜索也升级了“AI模式”,现在能跟你像朋友一样深入聊一个话题,比如:“气候变化对咖啡价格的影响。”     它还能开个“画布”侧边栏,自动存你查过的资料,下次接着聊,像不像有个学霸同桌帮你记笔记?

- 更绝的是“Search Live”:你拿手机摄像头对着一盆植物,问:“这是啥?有毒吗?怎么养?” 它能实时识别+对话,仿佛你手里攥着个植物学博士。

- 还有NotebookLM(谷歌的AI笔记工具)也开始做视频摘要,以后你看两小时纪录片,它三分钟给你出个AI讲解版,连画面都给你生成好。     某种程度上,它正在教你“如何高效地不学习”。


AI开始“动手”了:不仅能说,还能干

以前AI是“嘴炮王者”,现在它要动手干活了:

- Claude(Anthropic的AI)上线“Artifacts”功能:你可以上传PDF、图片、代码,它不仅能读,还能改、能分析、能帮你写文档。     打工人狂喜:终于有人替我读老板发的80页PPT了!

- Writer公司搞了个“超级代理”,能在600多个企业软件里自动跑流程,比如:看到合同到期 → 自动提醒法务 → 拉群讨论 → 起草新合同 → 发给客户签字。     这已经不是聊天机器人了,这是数字员工,而且还不用交社保。

- ChatGPT也推了个“学习模式”: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像老师一样拆解知识点,提问、测验、巩固记忆。     学生党可以拿它备考,社畜也能拿来速成“区块链入门”“财报分析速成”之类的速食知识。

- Spotify说要搞“对话界面”:以后你不用点播放列表,直接说:“来点适合写代码的Lo-fi音乐。” 它就懂你心。


总结一句话:AI已经从“能说会道”进化到“能跑能跳”

以前我们以为AI就是个高级搜索引擎,现在它想当你的:

- 助理(订机票、写邮件)

  • 老师(教知识、做测验)
  • 程序员(写代码、做App)
  • 设计师(出原型、改UI)
  • 会计(管报销、走流程)
  • 甚至……朋友(陪你聊天、听你吐槽)

但记住:盛宴之下,总有代价。

- 创业公司估值吹得比天高,可真正赚钱的没几个;

  • IPO看着热闹,但大多数钱进了早期资本口袋;
  • AI越聪明,普通人越容易被“信息茧房”和“AI幻觉”忽悠;
  • 企业省了人力成本,打工人却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下一个被优化的“非必要岗位”。

所以啊,这轮AI浪潮,有人在造火箭,有人在卖门票,有人在看热闹,而你,最好别只带耳朵不带脑子

毕竟,未来的饭碗,可能真得靠AI帮你抢,但也可能被AI一脚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