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AI设计堆栈:从灵感到上线AI全程辅助产品构思


Felix哈斯分享了他将粗略的想法转化为精致产品的首选工具包,使用ChatGPT进行逻辑,使用Lovable进行快速UI原型设计,使用Figma进行设计精度,使用Supabase进行即时后台设置。他强调从用户流和逻辑开始,然后再跳到视觉上,专注于核心产品动作,并使用人工智能来发现边缘案例。跳过额外的-让你的核心循环首先工作,然后用AI更聪明

这其实是一本“如何假装自己很会做产品”的速成指南

第一章:ChatGPT——我的“赛博心理咨询师”

别误会,我不是在用它写情书或生成“你是我的小苹果”这种歌词,我是用它来当我的数字灵魂伴侣,一个永远不下班、不抱怨、不会翻白眼的创业搭子。每次我脑子里冒出一个模糊念头,比如“搞个能听懂梦话的日记App”,我第一反应不是画原型,而是打开ChatGPT,开始一场深度灵魂拷问。

我会先逼自己回答三个问题:  
这玩意儿是给谁用的?  
它到底解决啥破事?  
用户第一次用的时候会不会忍不住截图发朋友圈,配文“救命这也太酷了吧”?

然后我把这些问题甩给ChatGPT,让它帮我把一团混沌的灵感,搅成一条逻辑清晰、听起来像融资PPT的产品愿景。它不仅能帮我梳理用户旅程,还能写出比我自己更懂用户的文案——比如一个空状态提示:“你还没有写过日记……但没关系,我们都在等你开口。”

我甚至让它模拟整个使用流程:“假设用户早上六点醒来,困得像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但他想用语音记日记,请设计从打开App到成功保存的完整路径。”  
结果它不仅画了流程图,还建议加个“打哈欠检测”功能,自动开启语音模式——虽然我没实现,但那一刻我差点想给它颁个“年度最佳产品经理”奖。

骚操作提示:当你终于把流程理顺了,别急着庆祝,对它说一句:“把以上内容打包成一个能让Lovable直接听懂的提示词。”  
这就像给AI界的“翻译官”塞了个同声传译耳机,下一阶段直接起飞。



第二章:Lovable——我的“前端巫师”,会念咒就能变网页

如果说ChatGPT是大脑,那Lovable就是我的魔法杖。  
我不写代码,不查文档,也不需要背什么Tailwind的class名,我只需要念一句咒语,它就能凭空变出一个可点击、可跳转、看起来像是正经团队熬了三个通宵做出来的网页。

“给我搞个仪表盘,左边竖着五个菜单项,顶部有搜索框和头像,中间三张数据卡片,下面再塞个活动日志。”  
回车。  
好了。  
不仅好了,还能点、能动、能假装已经连上后端。

再念一句:“做个移动端优先的语音笔记页,中间一个巨无霸录音按钮,下面显示实时转录,顶部有上传进度条。”  
又好了。  而且按钮按下去还有微动效,仿佛在说:“你录吧,我准备好了。”

这才是真正的“低代码”,根本不是什么拖拽组件,而是用语言操控现实。  
我甚至开始怀疑Lovable是不是偷偷接入了某个平行宇宙的开发团队,专门替我打工。

最离谱的是,我可以直接用ChatGPT生成的“Lovable-ready prompt”一键粘贴,实现AI套娃式生产:  
ChatGPT → Lovable → 可交互原型 → 截图发投资人 → 获得掌声与估值。



第三章:Figma——那个“虽然过气但还得用”的老艺术家

是的,我承认,我还在用Figma。  不是因为我怀旧,也不是因为舍不得那几十个未保存的文件,而是因为——有些审美决策,AI还没法替人类受苦

比如,一个定价页面,“Pro”套餐到底该放中间还是左边?  
放中间显得尊贵,放左边显得激进,放右边又像被遗弃的备胎。  
这种关乎人性弱点的设计哲学问题,Lovable搞不定,ChatGPT只会说“视品牌调性而定”,翻译过来就是:“我不知道,你看着办。”

所以我还得打开Figma,像个老派画家一样,把三种布局并排画出来,然后盯着看,直到某个版本突然“看起来就是对的”。  
比如那个切换月/年付费的控件,到底是用开关(Switch)还是分段控件(Segmented Control)?  
开关显得现代,但分段控件更直观。  
我做了三个版本,发给朋友投票,结果他们全选了我最讨厌的那个——于是我知道,我得改。

Figma的真正价值,不是画图,而是提供一个可以快速试错、反复打脸的设计沙盒。  
等我终于找到那个“看起来既专业又不想骗钱”的版本,我就截个图,扔给Lovable:“照这个,给我生成代码。”  
于是,老艺术家的审美,被AI翻译成了现代工业生产力。



第四章:Supabase——我的“后端幽灵”,看不见但总在加班

前端搞定了,总不能让用户点个按钮就弹窗说“功能还在梦里”吧?  
这时候,Supabase登场了——它不像传统后端那样需要租服务器、配Nginx、写Dockerfile,它更像一个住在云里的全栈幽灵,你只要告诉它“我要用户系统、数据库、文件存储”,它就默默帮你把一切都搭好,还不收加班费。

我是这么用它的:  
先让ChatGPT帮我设计数据库结构:“搞个用户表,带登录认证;再搞个日记表,存文字和语音链接;再加个文件存储,开启行级权限。”  
然后我打开Supabase Studio,照着GPT给的schema,点几下鼠标,表就建好了。  
接着,我把Lovable生成的前端代码连上去,加几行auth逻辑,刷新——  
用户注册、登录、上传语音、查看历史条目,全通了

最爽的是,Supabase自带实时同步和权限系统。  我可以设置“用户只能看自己的日记”,不用写一行RBAC代码,它就像个尽职的保安,自动拦下所有越权访问。

这一刻,我站在阳台吹风,仿佛听见了投资人的心跳声。



第五章:常见作死行为大赏——为什么你做不出好产品

错误一:一上来就开干Figma,结果做出个“美丽废物”

很多人一有想法,立马打开Figma,开始调字体、对齐、加阴影,两小时后做出一个美得像杂志封面的界面——然后发现流程完全走不通:用户注册完不知道去哪,点击按钮没反应,错误提示写着“Error 404: Your dream is not found”。

醒醒!你不是在参加设计大赛,你是在造一个能用的东西。  
正确的顺序是:先用ChatGPT把逻辑理清楚,搞明白用户每一步要干嘛、系统怎么响应、失败了怎么办。  
等脑子里有了“数据流地图”,再去画UI。  
否则你就是在给一辆没有发动机的跑车抛光。

错误二:贪多嚼不烂,想一步登天做“超级App”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一上来就想做“集日记、冥想、习惯打卡、AI分析、社交分享、暗黑模式、个性化皮肤、星座运势于一体的全能心灵伴侣”。  
结果三个月后,连注册功能都没搞完。

克制!克制!再克制!  
先做最核心的三件事:  
1. 新用户注册并进入主页  
2. 写一篇日记(哪怕只是语音)  
3. 下次打开还能看到  

这三步跑通了,你就有了MVP。  
剩下的功能,比如“根据日记内容推荐周杰伦的《晴天》”,等融资到账后再做也不迟。

错误三:只设计“理想世界”,不考虑“人间真实”

很多产品在演示时丝滑如德芙,一上线就崩成PPT。  
为什么?因为设计师只考虑了“用户乖乖点击下一步”的完美路径,却忘了现实世界充满bug:

- 用户网络断了怎么办?  
- 用户输错邮箱格式呢?  
- 用户录到一半关App了,录音是不是丢了?  
- 用户想删日记,点了删除却手抖点了取消,UI要不要给个二次确认?

别等上线后被用户骂,现在就让ChatGPT帮你“找茬”:  
“列出这个流程可能出问题的5种边缘情况,并告诉我每个该怎么处理。”  
你会发现,真正的好产品,不在于多炫,而在于多能扛操



结语:AI时代的产品开发,像极了爱情

你不需要一个人扛下所有,  
你只需要找对“工具搭子”:  
ChatGPT负责想,Lovable负责做,Figma负责美,Supabase负责稳。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别太把自己当神,也别让AI替你懒。  
用它们挑战自己,而不是取代思考。  

毕竟,再厉害的AI,也写不出“我今天梦见自己变成一只企鹅,但依然按时交了周报”这种人类独有的荒诞诗意。  

而那,才是产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