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是彭博社资深科技记者,长期专注苹果公司及消费电子领域深度报道,其《Power On》通讯专栏以一手信源、前瞻判断和细节披露著称,被全球科技圈视为苹果动向的“风向标”。
一、苹果的卫星野心:从紧急求救到万物互联,十年磨一剑
苹果公司向来擅长把宏大愿景拆解成小步快跑的产品策略,卫星通信就是典型例子。早在十年前,苹果就悄悄挖来了谷歌卫星团队的两位顶尖工程师,开始秘密探索一个惊人的构想:让iPhone直接连卫星,彻底绕过传统电信运营商。这个代号“Stewie”的项目,最初目标甚至想用天基网络替代地面蜂窝网络,实现全球无死角通信,同时将用户牢牢锁在苹果生态内。
但现实很快泼了冷水。2010年代中期,包括谷歌在内的多家科技巨头都尝试过类似路径,最终都因技术复杂度、成本和法规壁垒而退缩。苹果也不例外,最终选择了一条更务实但依然革命性的路线:2022年,iPhone 14首发“卫星紧急求救SOS”功能,让野外遇险用户能通过卫星联系救援机构——这看似保守的第一步,实则是苹果卫星战略的破冰之举。
此后三年,苹果卫星功能快速迭代。2023年,它与美国汽车协会(AAA)合作,推出卫星道路救援服务;不久后,又开放了非紧急场景下的卫星短信收发。如今,这项技术不仅覆盖iPhone,还延伸到了Apple Watch Ultra 3。背后操盘的是苹果内部一个名为“卫星连接组”(Satellite Connectivity Group, SCG)的精英团队,由硬件工程高级总监迈克·特雷拉(Mike Trela)领衔,横跨无线软件、硬件技术、商务拓展和法规事务四大部门协同推进。
目前,苹果的卫星网络依赖美国公司全球星(Globalstar),虽然后者星座老旧、规模有限,但足以支撑当前功能。然而,外部环境正在剧变:马斯克的SpaceX旗下星链(Starlink)已与T-Mobile达成深度合作,Verizon和AT&T也纷纷入局卫星通信。面对电信巨头的围剿,苹果内部曾激烈争论:我们到底是硬件公司,还是要做通信运营商?
但最终,战略定力占了上风。苹果有四大理由必须坚持自研卫星路径:第一,卫星通信是未来移动网络的终极形态,早布局才能掌握话语权;第二,端到端控制是苹果基因,从UI到隐私标准,绝不能假手他人;第三,全球市场差异巨大,美国运营商跑得快,但欧洲、亚洲、拉美很多地区仍空白,苹果必须自己补位;第四,技术耦合太深——现有协议高度适配Globalstar,切换其他网络几乎等于推倒重来。
更关键的是,Globalstar正在寻求出售,而SpaceX被视为潜在买家。若交易成真,苹果或将被迫重构整个卫星战略,但也可能迎来加速契机。
二、下一代卫星功能全面曝光:发图、第三方App、室内也能连
苹果绝不会止步于文字短信。据内部消息,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开发一系列重磅升级,目标是让卫星通信真正“无感化”“日常化”。首当其冲的是卫星图片发送功能——用户今后在无网环境下不仅能发文字,还能上传现场照片,对野外探险、灾难救援意义重大。
更革命性的是第三方应用接入框架。苹果正构建一套卫星API(应用程序接口),允许开发者将卫星连接能力集成到自家App中。这意味着未来户外导航、物流追踪、应急通讯等专业软件都能调用iPhone的卫星模块。当然,具体实现取决于开发者,不是所有服务都能无缝适配。
另一个重点方向是卫星增强版苹果地图。想象一下,在撒哈拉沙漠或喜马拉雅山区,即使没有蜂窝信号或Wi-Fi,你依然能靠卫星实时导航、标记位置、规划路线——这将彻底改变户外用户的使用逻辑。
但最令人兴奋的,是苹果正在攻克行业最大痛点:“自然使用”体验。目前用户必须高举手机对准天空,确保天线无遮挡,操作繁琐且不自然。苹果的目标是让iPhone在口袋里、车内甚至室内都能稳定连接卫星。这种“无感连接”一旦实现,卫星通信将真正融入日常,而非仅作为应急备胎。
硬件层面,明年新款iPhone将支持5G NTN(非地面网络)标准,这是3GPP定义的卫星与5G融合协议,意味着未来手机可通过卫星作为5G基站的延伸,大幅提升偏远地区覆盖。不过,这一切升级都依赖Globalstar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而苹果已经真金白银投入巨资协助其升级。
如果SpaceX最终收购Globalstar,这些改进或将加速落地。但对苹果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可借力星链的先进星座,另一方面也可能丧失议价权,甚至被迫接受马斯克的商业模式。目前苹果的策略很清晰:基础功能(如SOS、短信)全部免费,作为iPhone的高端卖点;而高级服务(如高清视频、实时语音)则引导用户向SpaceX或运营商付费——苹果绝不亲自下场做“太空运营商”。
尽管如此,电话、视频通话、网页浏览等高带宽需求功能,短期内不会出现在iPhone上。但SpaceX正在全力推进这些能力,苹果用户迟早会用上——只是入口可能由第三方提供。
三、Siri的“耻辱”与救赎:10亿美元买来谷歌Gemini,只为春天重生
在卫星通信稳步推进的同时,苹果另一条战线正经历深刻阵痛——Siri。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语音助手,多年来因响应迟钝、功能僵化饱受诟病。为彻底翻身,苹果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每年支付约10亿美元,委托谷歌为其定制一款专属大模型,用于重写Siri核心。
这款名为AFM v10(Apple Foundation Model 第10版)的模型,参数量高达1.2万亿,远超苹果自研的“Apple Intelligence”云端模型(约1500亿参数)。这意味着新Siri将拥有更强的上下文理解、多轮对话和任务执行能力。但讽刺的是,这个“苹果AI”的心脏,其实是谷歌Gemini的变种。
苹果对此极为低调,内部严禁提及“谷歌”二字,对外也绝不会承认Siri依赖竞争对手技术。理由很现实:避免用户混淆,维护“全栈自研”品牌形象,同时防止员工士气受挫。这种操作并非首次——2020年,苹果一边在法庭上与高通激烈对抗,一边又不得不采购其5G基带用于iPhone 12。商业世界,面子永远让位于产品力。
但苹果的妥协是暂时的。公司正全力招募AI人才,目标是在2026年内推出完全自研的1万亿参数级Apple Intelligence模型,彻底摆脱对谷歌的依赖。只是时间不等人,新版Siri已锁定2025年春季上线(随iOS 26.4),自研模型赶不上首发,只能先用Gemini过渡。
这一举动暴露出苹果AI战略的深层焦虑:尽管硬件生态无敌,但在大模型时代,算法和数据才是护城河。过去一年,苹果已有多名顶级AI研究员离职,人才流失严重。若不能快速补强,即便有最强芯片,也难逃“空心化”危机。
四、Mac产品线2026大爆发:低价MacBook剑指Chromebook,OLED MacBook Pro在路上
2026年将是Mac电脑的“丰收年”。上半年,苹果将推出搭载M5 Pro和M5 Max芯片的新款MacBook Pro,以及M5版MacBook Air;年中,M5系列Mac mini和Mac Studio(含M5 Max、M5 Ultra)将陆续登场;年底,M6芯片正式亮相,并伴随一款全新低价14英寸MacBook Pro——代号J700。
这款J700意义非凡。它专为学生和预算敏感用户设计,直接对标Windows笔记本和Google Chromebook,标志着苹果首次正式进军低价PC市场。过去,Mac因高定价被排除在教育采购清单之外;如今,苹果决心用性能与生态优势打破这一僵局。
更长远看,2026年底至2027年初,苹果还将发布革命性MacBook Pro:搭载OLED屏幕、机身更薄、支持触控操作(可能引入虚拟功能键或触控板扩展区)。这将是MacBook Pro十年来最激进的外形变革。
但需注意,除J700和OLED机型外,其他更新多为“换芯”式迭代,外观设计无大改。苹果显然在平衡创新与产能,优先确保芯片迭代节奏,而非盲目追求形态突破。
五、健康AI与Fitness+困局:苹果押注健康智能体,健身服务命悬一线
除了硬件,苹果软件服务也在酝酿大招。2026年,Health健康App将迎来重大升级,推出Health+服务,内置AI健康代理,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慢病管理、用药提醒等。若成功,苹果或成首家在健康AI领域站稳脚跟的科技巨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pple Fitness+。这款月费9.99美元的健身订阅服务,用户流失率高、收入贡献微薄,被内部视为“鸡肋”。但由于拥有忠实小众群体,苹果不敢轻易关停,以免引发公关危机。如今,Fitness+已划归健康业务负责人宋布尔·德赛(Sumbul Desai)直接管理,并向服务业务主管艾迪·库伊(Eddy Cue)汇报——这意味着它将面临业绩考核压力,若无法提升留存和变现,关停只是时间问题。
六、iOS 26.2小更新亮点:睡眠评分重构、锁屏透明度可调、欧盟AirPods翻译上线
最新发布的iOS 26.2开发者测试版虽无重磅功能,但细节优化值得关注。Apple Watch的睡眠评分系统迎来重构:此前70分以上即算“高”,现调整为81分起评“高”,96-100分才为“极高”,标准更严苛。锁屏新增Liquid Glass时钟透明度滑块,用户可自定义视觉效果。此外,Apple News界面微调,播客App支持“提及链接”列表,而AirPods的实时翻译功能正式登陆欧盟市场。
结语:从卫星到AI,苹果正在下一盘大棋
回望苹果十年卫星路,从“取代运营商”的狂想,到如今务实迭代的卫星短信、图片、App生态,每一步都体现其“愿景先行、小步验证、生态闭环”的产品哲学。而Siri的“借脑”重生、低价MacBook的市场突袭、健康AI的悄然布局,无不显示:在AI与连接技术重塑世界的窗口期,苹果正以罕见的开放与激进,捍卫其硬件帝国的未来。
卫星通信或许永远不会替代5G,但它将成为iPhone差异化的终极护城河;Siri或许暂时依赖谷歌,但苹果自研大模型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Mac正在向下兼容大众市场,而健康AI则向上攀登生命科技高峰。在这场横跨太空、芯片、算法与人体的多维战争中,苹果,依然站在风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