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之父谈“氛围编程”:只要别碰核心系统,随便你玩!


Linux之父林纳斯·托瓦兹亲口盖章“氛围编程”可以玩,但别碰内核,AI再牛也挡不住人类写bug,未来码农不会消失,只是换种方式卷。


Linux界唯一真神、Git亲爹、开源圈第一喷子林纳斯·托瓦兹,11月在韩国首尔开源峰会现场,被Verizon开源老大Dirk Hohndel当面追问AI写代码到底行不行,老爷子直接甩出一句“氛围编程我挺喜欢,但谁要是敢把它塞进内核,我连夜提刀”,全场瞬间安静,连空调都忘了吹风。这不是段子,是真实发生的技术圈高能现场,而托瓦兹的态度,既开放又警觉,既包容又毒舌,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神级清醒”。


托瓦兹自曝:我已经20年不写代码了  
老爷子先给萌新科普身份,Linux内核技术负责人,Git发明者,听起来金光闪闪,可人家摊手:“近20年我一行代码都没撸,天天就在邮件列表里喷人。”

Git那边更惨,“我纯属站旁边看热闹,连提交按钮都不摸。”

一句话把直播间打工人整破防:原来大神也摸鱼,只是摸得比你高级。

但别误会,这种“不写代码”不是躺平,而是角色进化——他早已从一线编码者,转型为内核生态的“技术仲裁者”与“文化守门人”。他的工作不再是写,而是判断什么该进、什么该滚。这种从“手艺人”到“守门人”的跃迁,恰恰是大型开源项目成熟的标志。

内核守门员角色大反转:从疯狂说no到被迫说yes  
当年托瓦兹嘴毒出圈,名言“你的代码是垃圾”养活无数科技媒体,如今他却吐槽:“现在得劝老顽固们接受新东西。”

举的例子就是Rust进内核,老维护者集体炸毛,觉得C语言才是亲儿子,Rust算哪门子野种。

托瓦兹拍板:“Rust已经不再是实验玩具,再吵就给你们发退学通知书。”听得直播间C语言老兵直呼“血压拉满”。这种立场转变,不是妥协,而是战略调整——当社区陷入路径依赖,需要有人打破僵局。托瓦兹清楚,内核若只守不进,终将被时代抛弃。但他的“开放”有严格边界:新技术必须提升可维护性,而非制造混乱。

老爷子最爱两个字:无聊  
别人追新潮,托瓦兹却公开表白:“我就爱无聊,无聊代表没惊喜,代表全球几百万服务器不会半夜报警。”一句话总结:内核不需要花里胡哨,只要稳如老狗。

弹幕瞬间刷屏“求把这句印在工位墙上”。

“无聊”在他口中不是贬义,而是工程至高的褒奖——没有意外,没有故障,没有半夜被PagerDuty叫醒的噩梦。

在AI狂吹“智能重构”“自动优化”的今天,托瓦兹的“无聊哲学”如同一记耳光:系统软件的终极目标,不是炫技,是沉默地、可靠地运行。

AI狂潮下,英伟达成Linux好基友?  
有人挑事:CUDA封闭生态骑在Linux头上拉屎,你难道不生气?
托瓦兹耸肩:“20年前Nvidia对Linux爱答不理,如今AI带资进组,他们主动往内核塞驱动,这是好事。”

翻译成人话:敌人给糖就吃,但糖纸记得回收。

他看得很透,AI的崛起反而迫使曾经最封闭的硬件巨头低头拥抱开源。这不是理想主义的胜利,而是商业现实的倒逼——没有Linux,NVIDIA的AI芯片在数据中心寸步难行。托瓦兹不纠结“是否开源”,只关心“是否合作”。

只要NVIDIA愿意为内核贡献高质量驱动,他乐见其成。这种实用主义,正是Linux能统治服务器世界的底层逻辑。

内核被AI爬虫薅秃噜皮  
老爷子吐槽,最近kernel.org被AI爬虫疯狂扫源码,带宽账单爆表,更离谱的是有人拿AI生成“假安全公告”往社区扔屎,维护者半夜被吓醒,结果发现是AI幻觉。

托瓦兹翻白眼:“我们还算幸运,curl那边更惨,假漏洞报告堆成山。”

这揭露了AI热潮下的阴暗面:训练数据的无序抓取,正在侵蚀开源基础设施。

更危险的是,AI生成的虚假信息污染了社区信任链。当维护者要花时间甄别“这漏洞是真的还是AI胡说”,生产力就被无声吞噬。托瓦兹虽未过度渲染危机,但他点出的问题,值得所有依赖开源的公司警醒。

氛围编程是啥?托瓦兹给你画重点  
氛围编程,英文vibe coding,就是“我说人话,AI写代码”,抖音上三分钟做一个美颜小程序那种。

托瓦兹直言:“我当入门玩具挺开心,计算机现在太复杂,新人直接写汇编会猝死,让AI先带他们飞。”

但话锋一转,“玩具进内核?维护者会集体跳楼,代码烂到没人敢改。”
他肯定AI降低门槛的价值,尤其是对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就像他80年代手敲杂志BASIC代码一样,AI给了新一代接触编程的入口。但他划下生死线:一旦涉及关键系统,模糊、不可解释、不可追溯的AI生成代码,就是定时炸弹。真正的工程,容不得“凭感觉”。

AI会不会让程序员集体毕业?  
Dirk替打工人问出灵魂问题:公司都用AI裁人,软件行业还有未来吗?
托瓦兹淡定举例:“当年编译器干掉手写汇编,程序员消失了吗?AI也一样,只是工具升级,不会写代码的依旧不会,会写的更强。”

总结:想靠AI混日子,最后只能被AI混。他拒绝技术决定论,强调工具永远服务于人。AI不是取代者,而是杠杆——它放大的不是岗位数量,而是工程师的思考深度。

未来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写得多快”,而是“想得多深”。那些只懂调用API、不懂系统原理的人,无论有没有AI,都注定被淘汰。

托瓦兹的终极愿望:AI赶紧过气  
“等AI变得像电一样没人天天吹,我才放心。”

老爷子表示,现在媒体把AI吹成神仙,等潮水退去,就知道谁在裸泳。直播间瞬间刷火箭:“大佬求预言成真!”

这番话揭示了他的技术史观:所有革命性技术,最终都会“平凡化”。从晶体管到互联网,从编译器到容器,真正的成熟不是被神化,而是被遗忘——因为它们已融入日常,无需赘述。

托瓦兹期待的,正是AI从“话题中心”回归“工具角落”的那天。到那时,工程师才能专注解决真问题,而非被营销话术裹挟。

想给托瓦兹发邮件?先做好已读不回心理准备  
采访尾声,Dirk替粉丝问:能给内核之神写邮件吗?
托瓦兹笑出鹅叫:“我保证会看,但99%不回,别问,问就是懒。”
弹幕集体打出“已读不回界鼻祖”。

这句话看似自嘲,实则透露出他对沟通效率的极致追求——在海量邮件中,他只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其余一概忽略。这不是傲慢,而是顶级维护者的时间管理哲学:精力必须聚焦于系统性问题,而非情绪性争论。

彩蛋:托瓦兹年轻时也是氛围编程先驱  
80年代少年托瓦兹把杂志上的BASIC程序手敲进Commodore 64,跑起来那一刻激动到原地蹦迪,如今AI把当年流程压缩成一句提示词,老爷子感慨:“时代真香,但别忘了我当年 debug 到秃头的痛。”

这番话充满温情与警惕:技术手段可以进化,但对原理的理解、对问题的执着,永远无法外包。AI能生成代码,但不能生成“为什么这行代码有效”的洞察。真正的编程能力,藏在debug的深夜里,不在prompt的幻觉中。

总结:  
托瓦兹一句话,“氛围编程随便玩,内核别碰,AI再牛也挡不住人类写bug”,送给屏幕前所有想靠提示词一夜封神的小伙伴,工具可以新,脑子不能旧。AI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程序员不会消失,只是门槛更高。今晚继续肝,明天老板才给你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