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惭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 始,是谓道纪。

banq@jdon注:这段我怀疑应该为道德经第二章,因为这里又来讲道了,其实前面谈了半天的用道,已经进入修道落实了,搞了半天又回到道这个名称研究上了。

看见了如同不没看见,为夷,从前说少数民族为蛮夷之人,最后我们还是被蛮夷之人打败过,如元清和日本;听到了如同没听,为希,大音希者来自此;还有一种东西你抓不住赶不走,那就是微,见微知著固然好,就怕你是神经过敏,所以,这三者是没有边界的。

道德经第一章我就解释“名和边界”是事物两大特点,但是道可不是这样,道是无边的,大道无边,无形状,如谷神,所以,学习历史可以知今天,知史晓今,不要以为历史都是过去,我们是创新一代,过去的没有借鉴作用,财富名声成绩不要看过去,但是修道者还必须看历史,不是有一句话:太阳下没有新鲜的事情吗?反过来我们推理:如果有人说,这是新鲜的事情,要用完全不同世界观来看,那么要么他在欺骗你,要么他想有私心而已。

先抢个沙发。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 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苦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蔽不新成。

banq@Jdon注:这段是将如何为道,可以看成之前道的解释应用在人身上,因为我之前已经结合如何做人来用道,所以,这里基本比较好理解。

有道德的人都是知微见著,敏感而有玄妙的人,其深度不可识,当然不是表面上沉默不语,故做深沉,需要慧眼才能识别,所以,很多女孩子找深度男人就找那些不爱说话的,觉得老实有城府,其实这就是强为之容。

真正修道之人是非常谨慎的人,象冬天走过冰川,住旅馆要观察邻居,有点类似美国特工FBI,他象容器一样,又象水,象雾象雨一阵风,这些都是很多比喻,外部朴素象郭靖,心胸宽广如山谷,一条船放进去也没问题,水一浑就不见了,被污泥包裹,而他能够慢慢在水静下来时,逐渐露出真容,岁月流逝多年以后,你才发现他在缓慢坚定的生长,如植物生长一样。只要保持这种缓慢生长趋势,他就没有尽头,就能蔽成出新。

这个道理非常适合股市,如果股市下跌后的反弹是慢的,摇摇欲坠的,而不是快速拉升的,那么其后劲就非常大,会走得很远。所以,炒股对人悟道非常适合,这是一个能量非常大,时间空间非常快速的真实世界模拟,所以,为什么那么多老太乐此不疲炒股,几千元投入想发财吗?不是,他们在玩味道的玄通和奥妙,又是一场人生的快速回放啊。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 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 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不殆。

banq@Jdon注:从第十四章开始,我觉得要么老子自己好像又开始另外一条线索的论道,或者是其他人补充说明的,本章主要是将道引申到虚无层面,道表现为虚无,但虚无不一定是道,所以,这个逻辑关系不能搞错,否则,禅论又混淆到道里面了,老子以后的古人恨不得把儒道释都并入道德经,你们不是都喜欢读道德经吗?真正道德经应该从语言文字中一并去挖掘,因为道在俗人间,常理中,中国文字就是目前唯一留存的常理俗字了。

万物都是周而复始地生长,知道这个道理就叫明了,当然,如果你掌握生物等更多科学,那就是明亮的很了,所以,你懂的知识越多,你从事这个行业就不会擅自乱动,所谓无知无畏,多点知识是好的,这话感觉是象孔子在说啊。

知道规律常理就能够包容,包容就会公正,能公正就能做领导,做领导就是道了,整个一个儒家思想啊,修身兼济天下啊。所以,该章节保持审慎,不应立即归为老子原意。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banq@jdon注:这段话是针对领导者来说的,最好的领导人是下面不知道有他,其次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大家都很赞美他;再其次是大家怕他,最差的是大家骂他,说话不算数,别人就不相信他了,很少说话,但是事情能够办成,下面的人都说应该是这样。

要达到这种领导效果,本人比较推荐里根和克林顿,美国人至今对他们两个也是很认可的,克林顿裤子丑闻让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办公室情场高手,很浑浊的一个人,随着时间推移,今天大家都明白,他才是真的大道者啊。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banq@jdon注:如果说道德经前10章比较令人费解,很深奥的话,十八章简直就是顺口溜,而且写的意思和前面重复,无厘头啊,如果我们都认识到有无 阴阳,那么,这段话就很好理解,写这段话,好像告诉别人道德经专门用在理解社会上,实际不然。所以,有数言穷尽的感觉,画蛇添足,看得出老子后人的故作聪明了。

大道废,有仁义。
如果片面追求真理,求真的话,就会失去仁义,所以,中国人有不较真的礼貌,实际上这把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升到和大道同样高度,这因为有这个前提,这个观点就让中国人对自然探索没有希腊人那么求真,没有诞生现代科学文明,是不是和这个观点有些原因呢?

后面几句虽然使用了老子的有无规则来推论,好像正确,但是范了一个盲目类比的毛病,阴阳平衡外部是有一个边界的,你不能胡乱拉郎配,把自然界的规则和人类社会规则作为阴阳配在一起,貌似合理,实际有其自身目的。

智慧出,确实被用来作为大的伪装,但是伪装难道不对吗?只有过分较真的人才厌恶伪装呢,较真的人都失去仁义,所以,我们已经看出,这段话内部的自相矛盾之处了,最后是否得出:只有智慧的人才能喜欢大道,大凡仁义的人都有可能虚伪噢?


[该贴被banq于2011-02-26 18:46修改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地本无心亦无名,人为天地立心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给天地万物及其变化现象命名,命名的主要方手段之一大概就是通过各种抽象层次或角度确定其边界。

道,最初的含义大概是路的隐喻。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便有了路,道亦如此。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一书的第一章是全书最精彩、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误读的一章。不是完全赞同banq对《老子》第一章的解释,事实上,我对以前看过的所有对《老子》第一章的注解都不太满意。去年,跟一个基督教的传教士聊,他提到《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时,我就猜到他一定会按通常的注解本上的解释跟我说,果不其然。确实无论是谁,对道的认识都必然带有模糊性或局限性,也就是所谓的道不可言说,但《老子》会将这个观点放在重中之重的开篇之句,这个观点很重要但有这么重要吗?我怀疑,至少不应该完全是。

之前我也尝试写个自己的注解本,结果只写了很少的一部分,就放弃了。注解往往会以“长篇累牍”方式地解释这些“微言大义”,甚至引入千奇百态的曲解。奇怪的是,我们似乎也习惯了需要冗长的注解,当然这不表示,我不支持banq继续写下去。

为了表示支持,我也提供对第四章的一种注解,参考了林语堂的一部分解释,纯当中学时代古文翻译的练习(信达雅不敢奢求,希望可以做到忠实于原意)。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似虚无,却用之不竭、充之不盈。深邃呀,好像万物都是从哪里来的。它不露锋芒,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它就和其光,在尘垢的地方,它就同其尘;清澈呀,好像不存在似的。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在天地万象出现之前似乎就有了它。

这段大概是说,道浑然天成,无时无处不在。还是原文优美,注解只是辅助,如果可以直接理解原文,弃之无妨。

banq写完后,不妨整理成pdf格式的,便于大家有时间的时候看看。坐而论道,需要心情和时间,在平时工作中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今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banq@Jdon注:这段话理解有很多歧义,甚至认为是愚民政策,这主要是思维方式出问题,老子的道德经如果大家都承认是个人修道所用,那么显然,这里去除圣人崇拜,去除聪明精明,由聪明转为糊涂,是针对个人来说的。

很多人因为看到道德经里提到圣人,君主等概念,然后受孔子儒家思想思维的误导,就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应该对社会管理者说的,其实,前篇已经说了:社会管理者作为一个群体的管理者应该是水和容器或平台或子宫,你怎么能希望子宫帮你选择生男生女呢?

作为一本流传千年的著名古书,之所以流传下来,没被秦始皇一把火烧了,自然有其原因,就如第一章就说了,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绕来绕去的,那么道德经自身也会被盖上很多伪装,那么,我们只能从其名或开篇几章来奠定其原始核心。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实际是一个个人自由主义的宣称,当你学习知识到一定程度,就要说:上帝死了,没有权威,没有榜样,你要否定之否定,把自己的满满学识全部去否定了,甚至思维方式完全否定,腾出空间,回到虚怀状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了,这个社会有好上一百倍啊。

所以,理解道德经,要从“先个人后群体”这个方向去理解,而我们平常思维是“先群体后个人”,碰到什么问题,就说:国家应该怎样,政府应该怎样,难道不知道,如果一个群体管理者指挥一个群体真的去纠正一些具体的问题,反而会刹不住车,就象泰坦尼克号,一但启动,想刹车反而没那么容易啊。这是不是我们民族总是走极端然后多灾多难的原因之一呢。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这句话可以承接上一章,大道废,智慧出,假仁假义也就开始横行,所以,作为个人对待自己父母,不是用仁义就可以的,我们看到很多老实善良的孩子,很听父母的话,但是当父母日益老去,他也表现为无为听话,不能主动为父母做点什么事情,这是不是仁义不及孝慈的原因所在呢?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作为个人修道者来说:抓住时机,跟随大势是无为的一种,这里的技巧和利益应该理解为“精明”,不要呈现小聪明,掩耳盗铃,盗贼都是觉得自己有“小聪明”而敢妄为,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真正的大盗大贼我们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偷了黑社会头子很多钱,警察派一个美女FBI追着他缴税,最后,他税也缴了,美女也抱走了,警察抓到黑社会头子,也拿到了个人所得税,各取所需,双赢。

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今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段话意思让大家清心寡欲,如果结合前面理解,很多人为误解什么都不学习,智力为零最好,无知无识最光荣,交白卷最厉害,这些都走极端了,结合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来理解,如果你看到众人在追捧一个偶像,大家都在拼命上补习班这学那,生怕少学一个竞争不过别人,大家纷纷在向“爱因斯坦”等圣人挺进路中,你如果无心参与,就在旁欣赏其奥妙,如果欣赏一部电影一样;如果你对其不满,或有心也参与,这就是有欲了,那么你是不是也要观察这些现象的生命周期?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伟人,有其自身环境场景;大家疯狂买房的热情会持续一百年吗?大家饥不择食什么都学的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吗?



[该贴被banq于2011-02-27 09:38修改过]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banq@Jdon注:这一章继续延续十九章思路谈下去,从这里更加可以看到主要侧重个人修为,不是要求社会管理者如何如何。

如何将自己做到与众人不同?自然之道是跟随,人之道不是简单跟随,而是差异化。

大家注意到我对道德经的注解有些像“灰常点评”,有点象“八一八”的意思,如果按照原文逐个字句去翻译,会陷入细节纠结中,道德经无疑是一部宏观战略性的大智慧学问,所以,不拘小节,领会精神要旨会不会是我们后人拜读的宗旨呢?我的注解也只起到建议理解方向的作用,应该往这方面理解,从这几个角度理解等等。

人之所畏,不可畏畏。
人吓人,吓死人,癌症患者大部分是吓死的。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道德经第一章让我们注意边界,找到左和右,上和下,南和北,东和西,才能取其中,可是有时众人意见太多,汇集起来如同沙漠一样没有边界,找不到北,找不到南,这时的指南针是什么呢?

在熙熙攘攘奔向名利的人群,唯一的指南针就是“淡定”。如婴儿一样率真,和众人形成差异化,这样才有个性,不是有一句:越是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后面是不是还应该有一句:越有自我个性,才越有民族性呢?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追求我的自己的个性,这是我的愚,别人混混噩噩,我清醒,别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时候,我闭上眼睛,如果每个人变得有理智的个性话,那么个体之间就不会引起共振,就不会产生破坏力量极大的共振能量。股市中我们知道,多周期共振要变盘,如果一个社会中个体思想发生一致性和共振,是不是社会也要变盘呢?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banq@Jdon注:“孔德”不是孔子之德,写这篇文章时候,孔子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孔的意思是洞,但不是洞的边界,而是洞里面空无一物的无形之物,我们看事物有时养成喜欢看有形的东西,听有形的声音,无形的会忽视,道德经一直提醒大家无形的价值,如果说,有形是自觉,是天生的,那么无形就要靠理智,靠后天培养。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大道实际就在洞里,别盯着洞边看,好像洞很小,可如果是黑洞呢?宇宙中黑洞可是有大量反物质哦。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这段有些废话,道表现得恍恍惚惚的,似有非有的。故作神秘,缺乏神秘探究的勇气,现代物理已经告诉我们,黑洞中有反物质,反物质不是象正常物质那样看到听到的。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古人已经注意到黑洞,无形的深渊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同时引起了他们的思索,如今西方文明的科学帮助我们解答了古人的疑问,如果说科学在这里体现了其威力,作为被儒家实用主义熏陶的国人是开始崇拜古人还是科学呢? 无疑是科学,可科学只是一种学术,器具而已,我们难道不应该同样也重视古人对无形关注对我们的启迪吗?

我们如果非等到一些无形的东西被科学证明确实有道理之后才相信它,那么是不是我们被科学这样的术主导?而失去了前瞻性和战略高度呢?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迷信吗?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banq@Jdon注:曲则全,也就是委屈求全,人都是自生自长的,加上又是万物之主,自然一般人是不愿意“委屈求全”,但是在一些关键战略方面,选择委屈求全则是一个明智的方法。

我们还是可以刘禅和诸葛亮来比喻,历史考证,刘禅不是低能儿,而是智力和你我差不多的正常人,如果没有他的委屈,哪能成全诸葛亮的一世英名呢?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这段话主要还是在反复阐述“冲而不盈”的道理,很多人以为道德经是讲究率真,其实有些误解,到后面“道法自然”有些解释,这里可以打个比喻:无欲则刚,没有欲望则刚强,但后面还有一句:刚则易断,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清心寡欲就天下无敌,以为自己廉洁就无望而不胜,真正厉害的是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你一旦成刚,就显露目标,失去水的柔弱。

少则得,多则惑,很适合用在知识上,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要给自己留点空白,冲而不盈,学得太多,如果不腾空,就再也装不进去新的,成了书呆子,知识多了,视野开阔了,有选择了,就不知道怎样选择才更好,疑惑了。

这个道理适合软件中,目前软件分两个流派:微软领域和Java等开源领域,这两个领域本质不同的就是可选择性,Java等开源领域可选择具体技术很多,使用有陷阱,但是也可以使用上最新的技术思想;而微软领域无需选择,微软公司都给你定好选择了,直接使用就可以。

在消费生活中,我们也碰到多则惑的现象,当可选择范围多时,良莠不齐时,我们通常呼唤政府来监管,认为政府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选择,可是政府人员不是每个领域的专家,而且,如果这个领域还在发展,制定的准入条件也许会扼杀这个行业的发展。俗话:久病成良医,你初次买入某个商品会上当,现在有网络可调查研究,当你经常关注这个行业时,你可能就成半个专家,再通过网络社区和口碑分享出来,这样,一是减轻政府职责,第二今天你帮助别人躲过陷阱,明天别人会帮助你,我觉得目前这个氛围在淘宝网最好,电视上总是在报道网络购物的各种陷阱,吓得经常看电视的中老年人视网络为洪水猛兽。

网络为我提供无比多的信息,这时我们第一感觉就是“惑”,可是解惑的办法不是期待政府来监管它,也不是掩耳盗铃不去接触它,而是抱着开放试错形态参与分享,通过建立一种社会网络,自发地动态地保护自己,同时又能享受开放自由带来的便利。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把自己显露出来,就是明智,不自以为是就是彰,“好汉不提当年勇”,自以为是的人从来不谈自己缺点,谈到什么事,都是“应该象我如何如何,我以前如何”,自以为是的人更没有勇气进行自我嘲弄和暴露,;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如果不自己批评自己,实际就是告诉别人你有功,不自己矜持所以能不断成长,只有不与人相争,象水或容器或平台那样,因为天下只能有一个容器,一种平台,所以,如果你首先做了,就没有人和你相争,就象互联网创新行业,如果你第一个做了一个某个领域的平台,如Twitter,那么就没有人能够和你相争了,你就是老大,这才是真正垄断的来由,而不是象中国电信移动 石油石化,依靠国家独有的资源做老大,而且还依据这些资源和民争利,岂不是不得道之举了?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 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banq@Jdon注:大自然中,大风刮不了多久,很大的雨不会下很长,天与地都不能持久做某一件事情,何况人呢?所以,愿意从事道的人,终会还是在道上走,有德之人还是会有德,不信道的人还是同样不信道,何必执著呢?这样,愿意从事道的人也快乐,愿意有德的人快乐其快乐,失道之人也有其自己的得到快乐,如果不能让人相信,就不要去相信罢了。

这一章我的意思与主流很多版本不太一样,我这样的解释正好符合自自然然的道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来人往,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没有必须树立一个道德模范,也没有必要苦口婆心说服别人入教,一切归于自然。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banq@Jdon注:这些和第二十二章有重复,不知是否是后人弄巧成拙的表现:只见到自己不明,只从自己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有失偏差哦,自己很喜欢自己,过于自信就是傲,反而不能进步,其他什么人都不入自己法眼,反而做不成事情,矜持会落后,这些都不是自己的正常道德行为,就如同掂起脚跟走路不稳,跨着走路不长道理一样。

所以,吃东西多了,或者背着包袱前行,这些都不是自然界正常行为,也是有道的圣人不愿意做的,前面谈了圣人做大众不愿意做的事情,那是不是所有大众不愿意做的,圣人都要做呢?当然也不是,而是参考自然,不符合自然规则的人也可以不做。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 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anq@Jdon注:这段重新开始再谈道,实则在探究宇宙是怎么来的,怎么运行的,然后告诉人类,如何取法自然,学习自然,实际上,这种学习是一种从事物外形上去学习的方式,是一种外部形式学习,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整个中国文明,这个中国文字象形文字思维也非常类似。

而西方文明主要是一种从内部解剖粉碎成数学数字的量化思维方式,研究物体内部是什么由哪些部分组成,而中国形象思维是从事物外部看,这个事物象什么,有什么运动特征。

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千秋,数学量化方式非常严谨,牛顿用数学公式推导出万有引力,大家才相信有万有引力,爱因斯坦也是同样,否则不能凭空你手一指向无形的东西,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就是发动群众大讨论也没有结果啊。这也是建国初期老一辈科学家提出 数学强国的原因所在,实则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因为接受形象文化思维影响的原因,就不太擅长数学,所以,学生中普遍数学特别好的人是不是不太多呢?

形象思维的缺点是不够精确化,但是不会象数思维那样粉碎化,耗费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本质,用空间上的不精确换得时间上的损耗。所以,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世界本质,就象一场比赛,很早就达到终点,就满则溢了,停止前行,哪知人类发展实际重视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类有的是时间,人类可以花大把时间用在追求空间的精确性上,这难道不正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印证吗?

既然形象思维用在对自然认识上不擅长,用错地方,还是用西方数学物理科学比较好,那么它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吗?

从外部观察事物的形象思维可以用在哪些科学无法解决,但是我们又迫切需要驾驭的领域,比如SAS等无法预测的病毒流行上,在无法实验分析其病理,需要大把时间才能得出结论时候,我们使用具备形象思维精神的中医中药来对付萨斯,岂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吗?

同样,对于炒股人员,在数学经济学没有破解股市运动规律以前,我们使用形象思维,依据股市运动的图形图线,来对其进行跟踪和操作,是不是也不失为一种有道之举呢?

当然,还有我们进行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时,使用对象化等形象思维,来对未知领域的事物进行分类贴标签,区分种类,打上颜色,是不是也是一种方法论呢?


[该贴被banq于2011-02-27 15:25修改过]

2011年02月26日 18:34 "jdon007"的内容
banq写完后,不妨整理成pdf格式的,便于大家有时间的时候看看。坐而论道,需要心情和时间,在平时工作中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 ...

暂时写到25章,两天时间一蹴而就,肯定有问题,多提意见,看懂前面25章,基本道德经大概意思能明白,后面就容易看懂,比较罗嗦了,还是留点空白,冲而不盈吧。

PDF全部25章下载地址:道德经-Jdon新解.pdf
[该贴被admin于2011-02-27 16:41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