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图是日志模块,希望大家指点一下,不知道符不符合DDD的思想
需求:
1,日志模块:
员工按时间段发日志,如9:00~10做了什么,10:00~12:00做了什么
日志在被上级查阅前是可以修改的
目前UML只绘了这么多,不知道符不符合DDD的思想,下面会接着更新
还有我没有看到DDD的影子……
从用例看,可以分几个子领域 日志系统 文件审批系统,公共和消息通讯系统。
不知是否合适?
看来你是想画四色原型,缺一个重要的元素,角色Role,现在离DDD还比较远。
不敢妄论什么DDD。不过,能明确感觉到的是,楼主需求分析开始阶段出现了问题。涉众、愿景、参与者、系统边界,这些基本上都是需求分析之前要定下来的东西。而从楼主的用例图上看,没有这些重要元素的体现。
问题二,用例图只是个图,光看图是看不出业务流程来的。而用例的重点我认为是场景,包括成功和失败的场景。在有场景的用例之后,用例图才能发挥功效,达到一图顶万言的效果。
问题三,场景从何而来?从现实世界中来,从涉众中来。这些场景获得之后,还需要需求分析师提炼,抽象化。通过抽象化过程之后,我们就能看出哪些东西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用例(注意:用例本身就是一个有前提,有过程,有结果的完整集合)。而看楼主的用例,感觉很随意,很多用例可能只是场景中的一个步骤。
在这里,我认为,OO的精髓——抽象化,在业务分析阶段就要开始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主要问题不放,而次要问题则是在不断的进行成本、风险评估之后,迭代的去解决,就是回过头来再需求—》分析-》设计。
愚以为,这般过程下来,有无DDD又何妨?:)
[该贴被showerxp于2011-03-13 09:59修改过]
[该贴被showerxp于2011-03-13 10:05修改过]
在这里,我引用一下统一建模过程的概念——以用例为驱动、以架构为中心的、迭代增量的开发过程框架。领悟到——用例(也就是需求分析)作为基本元素的OO开发过程,也就能自上而下的领悟DDD。如果是反过来,就DDD概念而不抛弃原先的非OO思想去“实践”DDD,那么总是距离DDD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