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线粒体表观遗传时钟可能延长寿命

banq

新研究中,罗兰大学研究人员 Ádám Sturm 和 Tibor Vellai 在几个物种中观察到了所谓的寿命边界线,即表观遗传信号的峰值,之后生物体开始迅速衰退。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促进衰老研究,以及支持健康老龄化和增加健康年数。 

ELTE研究人员在之前在衰老表观遗传学和转座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在理解衰老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另一项重大突破。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他们 揭示了一种以前未知的表观遗传机制,称为线粒体 DNA (mtDNA),这可能会彻底改变衰老研究和诊断。

研究小组发现,在生物体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中存在一种先前隐藏的DNA修饰,即所谓的DNA修饰: N6-甲基腺嘌呤 (6mA) 累积。这种现象也在多种物种中观察到,包括线虫、果蝇、果蝇和狗,这表明了一种进化上保守的机制,即衰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经在进化过程中保存了很长时间。

这种发现意义:发现了一种可以称之为‘线粒体表观遗传时钟’的东西!

研究方法:
该研究还涉及开发一种新的测量方法。由于用以前使用的方法无法可靠地检测隐藏的 6mA DNA 修饰,该小组开发了一种基于 PCR 的方法,能够准确、序列特异性地测量 mtDNA 中的 6mA 水平,克服了以前方法的局限性。

使用新方法进行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长寿的线虫突变体(其寿命是野生型蠕虫的两倍)积累 6mA 的速度是正常突变体的一半。这一观察结果将 6mA 积累速率与衰老过程和寿命调节密切相关,让人想起该团队之前关于转座子活性与寿命之间关系的发现。该研究还准确揭示了哪些酶途径负责在 mtDNA 中添加和去除 6mA 修饰。

研究人员将线粒体 DNA 中的表观遗传标记在开始下降之前达到峰值的点称为“寿命阈值”,标志着健康开始迅速下降的衰老点。

研究意义
这个研究结果开辟了理解和潜在影响衰老过程的新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mtDNA 中的表观遗传时钟可以成为一种更容易获得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测量生物年龄的方法。与我们之前的知识相结合转座子,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衰老过程。

这一发现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研究,以检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选择和潜在干预措施如何影响 mtDNA 和转座子活性中 6mA 积累的速率。了解这些表观遗传变化可能会带来促进健康衰老和延长健康寿命的新策略。

总结:
这篇题为“N6-甲基腺嘌呤在衰老过程中逐渐在线粒体 DNA 中积累”的文章探讨了 N6-甲基腺嘌呤 (6mA) 作为不同物种(包括秀丽隐杆线虫、果蝇和狗)线粒体 DNA (mtDNA) 中表观遗传标记的作用。

主要发现

  1. 6mA 检测:本研究引入了一种可靠的 PCR 方法,可准确测量线粒体 DNA 中的 6mA 水平,解决了之前对动物基因组中存在这种修饰的疑虑。该方法有助于区分真正的 6mA 信号与污染或方法限制造成的潜在伪影。
  2. 衰老与 6mA 积累:研究表明,在所有测试生物中,线粒体 DNA 中的 6mA 水平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例如,在秀丽隐杆线虫中,6mA 水平在年轻成年时较低,随着线虫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果蝇和犬科动物的线粒体 DNA 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表明存在一种跨物种保守的机制。
  3. 长寿突变体:该研究还研究了daf-2(−)突变线虫,由于胰岛素/IGF-1 信号传导受损,这些线虫的寿命延长。与野生型线虫相比,这些突变体线虫的 6mA 在 mtDNA 中的积累速度明显较慢,这表明 6mA 水平与衰老过程之间存在潜在联系。
  4. 酶促途径:作者确定了参与 6mA 甲基化和去甲基化过程的关键酶,特别是 DAMT-1(一种甲基转移酶)和 NMAD-1(一种去甲基酶),进一步阐明了调节这种表观遗传修饰的生化途径。
  5. 对衰老研究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监测线粒体DNA中的6mA水平可以作为生物年龄的生物标志物,为了解线粒体功能和衰老机制提供参考。

结论
这项研究强调了 6mA 作为线粒体 DNA 中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性,这对于理解衰老以及通过 DNA 分析评估生物年龄的潜在诊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提供了支持,支持非 CpG 甲基化在真核基因组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线粒体生物学和长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