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修斯之船悖论源于偷换概念

banq

忒修斯之船悖论(Theseus' Ship Paradox)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旨在探讨同一性和变化的问题。

具体来说,它的问题是:如果一艘船的每一个部分逐渐被更换,那么到最后,当所有的部分都被替换时,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如果这些被替换下来的旧部分重新组装成一艘船,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悖论涉及的是:

  1. 物理同一性:船的每一部分都被替换后,是否还是同一艘船?
  2. 概念或身份的同一性:船的功能或名称是否可以保持不变,即使其物质成分改变了?

亚里士多德如何解决?
在忒修斯之船的悖论中,船的每个部分(木板、帆、桅杆等)可以发生变化,但不改变船的根本本质。如果我们认为忒修斯之船的本质在于它的“功能”或“形式”(它是用于航行的船),那么即使船的所有物质部分被替换,船的本质还是不变的,因此它仍然是同一艘船。

这里分析范了一个逻辑问题:忒修斯之船是指向特定的那个名叫“忒修斯”的船,而不是所有船,所有的船的功能和形式都是用于航行。

其实如果这里用“上下文Context ”分析很容易:这个船的定义为与“忒修斯”所有的那条船,这个船的定义有严格的外部条件限制,与“忒修斯”有关系。如果你脱离这个上下文,放在普遍意义上来抽象讨论,容易得出船的部件都换了,肯定不是原来的船。脱离具体情境的讨论都是耍流氓。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可谓是将上下文Context具体化:

  • 形式因:船的形式或结构。即使材料发生变化,只要船的结构和功能保持一致,它仍然可以被视为同一艘船。
  • 动力因:船是如何被建造的,或是谁建造了它。
  • 目的因:船的用途或目的。如果船继续为同样的目的服务(如航行),那么它在目的上是一致的,仍可看作同一艘船。

不能因为质料改变就认为事物发生了改变。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逻辑中的一种谬误,指的是在讨论中,未经明确说明或认同,悄悄改变了某个概念的定义或使用方式。这种错误使得推理不再基于一致的前提,导致混淆和误导。

认为船已经不同于原来船的人其实在偷换概念:物理同一性概念不能取代身份同一性概念。用计算机话语说:ID或Key不变,其他都可以修改。

如果这条船的部件全部换了,旧部件还能组装成一条船,那么有了两条船,这两条船其实是DDD术语中“值对象”,与忒修斯这个上下文无关,是纯粹的质料,类似造船厂提供的两条船,对于“忒修斯”这个上下文不重要,当然,对于造船厂还是很重要的,会标识不同的身份ID。

所以,发生忒修斯之船悖论的根源是没有加入上下文这个因素分析,导致两种不同上下文中同一类事物混淆。

忒修斯如果在现代,可以让造船厂给以旧换新,这条新船在忒修斯这里依然是那个身份ID,因为忒修斯是用船的地方,不是造船的地方。事物的创造和事物的使用是两种不同上下文,两者概念不能偷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下文分析法比亚里斯多德的四因更简单,更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