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失忆”现象:还会手写”喷嚏“吗?


这篇文章探讨了即使在中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中,也普遍存在忘记如何书写常用汉字的问题。

背景上下文:
多年前,我访问北京时,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三位博士生共进午餐,他们都是汉语的母语人士。那天我正好感冒了,想写一封短信给朋友,取消下午的约会。我发现自己想不起“喷嚏”这个汉字怎么写。我请三位朋友帮我写,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三个人都尴尬地耸耸肩。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正确地写出这个汉字。

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绝非罕见。这是我第一次遇到一种在中国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即“汉字失忆症”。中国人,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在忘记如何写普通汉字。

如何解释这个奇怪的问题?

文章总结: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之一,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汉字数量庞大,官方《新华字典》包含超过13,000个汉字,但只需掌握4,000-4,500个即可达到完全识字。

1912年清朝灭亡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语言改革,特别是汉字和文盲问题。许多知名知识分子如鲁迅、胡适甚至毛泽东都曾主张废除汉字,转而使用拼音文字。但是新中国推行了简化字政策,减少了数百个最常用汉字的笔画数。

互联网和数字化信息环境的诞生给汉字处理带来了挑战和突破:

  • 随着计算机内存的增长,汉字文字处理变得常规和用户友好。
  • 中国人越来越多地使用拼音输入、电子手写板和语音转文字技术,逐渐远离纸笔,转向完全数字化的语言处理。

中国教育部采取措施,要求小学生每周上一节书法课,高中将书法作为选修课程。
电视节目如《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试图通过游戏节目的形式提高年轻人对书写汉字的兴趣,但效果有限。

问题的根源:

  • 汉字的“音义性”较弱,与其他为传达语言声音而特别设计的脚本不同。
  • 汉字的发音不提供任何关于书写形式的线索,书写形式也很少提供关于发音的信息,这需要通过多年的死记硬背来掌握。

汉字失忆并不意味着文盲,而是物理书写能力的侵蚀,不影响汉字的识别能力。
数字技术既是问题的原因也是解决方案,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手写能力的衰退是技术进步不可避免的文化传统损失。

总结:

  • 对于英文这样的字母语言用户来说,打字的过程可以强化正字法,即符号与声音相匹配的规则。
  • 对于中文使用者来说,打字输入只能强化拼音拼写,而不是汉字本身的形状。

古老的象形文字受到挑战!是不是可以将汉字全部变成拼音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