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AI大模型秒变一篇文章的今天,划清人类与机器的界限,人类如何保持创见,而不是被机器喂养的奴隶?
Nathan Savage 于 2025 年 1 月 2 日发表的文章《超越 RAG:构建增强而非取代思维的知识管理系统》讨论了在检索增强生成 (RAG) 技术背景下知识管理系统 (KMS)的演变。
Savage 认为,虽然 RAG 系统具有先进的信息检索和生成功能,但它们往往有可能取代人类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增强它们。他主张设计能够补充人类思维的 KMS,通过促进更好地组织、检索和应用知识,从而增强决策能力和创造力。
阅读、理解、综合和建立联系等核心活动牢牢掌握在人类手中
- 这并不是因为机器无法做到这些事情,其实它们越来越能做到
- 而是因为做这些事情正是我们学习和发展新见解的方式。
划清界限:人类与机器
在整个工业革命和数字时代,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尽可能的自动化。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我当然不是说我们应该回到手工会计账簿或卡片目录的时代。但对于知识工作,特别是个人知识管理,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深思熟虑地划定人机任务之间的界限。
关键在于找出我所说的“苦差事”:是指那些对理解毫无帮助的机械任务(脏活累活)。
- 搜索数千条笔记以找到特定的参考资料?让机器来处理。
- 将你的想法转换成打字的文本?当然,打字可能比手写更有效率(尽管关于手写的认知优势还有有趣的讨论,我将留到下次再讨论)。
- 管理笔记之间的链接?计算机在这方面很擅长。
但阅读、理解、综合和建立联系等核心活动呢?这些应该牢牢掌握在人类手中。这并不是因为机器无法做到这些事情——它们越来越能做到——而是因为做这些事情正是我们学习和发展新见解的方式。
zettelkasten 工具
是一种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关系的形式记录知识点,并建立关系之间的关联,一个高度互联的知识网络。
zettelkasten 是一种本体语言
Zettelkasten源自德国,意为“调整盒”,首先由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鲁曼(Niklas Luhmann)提出。 Zettelkasten强调通过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形成一个可以随时扩展和检索的知识网络。每张“配置”承载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并可以通过链接与其他配置关联。
工具特点:
- 原子性:每张笔记都聚焦于一个,类如每篇文章一个博客文章,一个URL,只能一件事,软件教程一篇。
- 链接:笔记之间的协作链接帮助形成知识网络,从而促进思考和创意的产生。教程之间需要相互用html的链接引用,形成某个话题或多个话题Tag。
- 独立性: 笔记可以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重用,避免知识孤岛的产生。
Zettelgarden 哲学
这让我想到了我认为 Zettelgarden 的核心。你的笔记应该完全属于你自己。它们不应该只是从文章中提取的事实;它们应该包括你的评论、你的见解以及你与其他想法的联系。
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我如何组织自己的笔记:
- 卡片 X 可能包含我读过的内容中的事实或概念。
- 但卡片 X.1 将是我对这个事实的想法- 为什么它很重要,它意味着什么,它可能在哪里是错的。
- 卡片 X.2 可能会探索这与我在其他地方遇到的完全不同的东西有何关联。
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对导入文章并自动生成数十张卡片的工作流程。
当然,这很高效,但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Zettelkasten 不应该是世界知识的镜子——它应该是你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的反映。
为什么Zettelgarden 在AI大模型背景下很重要?
人工智能工具的爆炸式增长将我们带到了知识管理的一个有趣的十字路口。人们几乎无法抗拒自动化一切的诱惑。
如果人工智能可以阅读文章并生成完美的笔记,那么为啥这不好呢?
原因如下:许多当前基于 RAG 的解决方案都存在我所说的扩展问题:
- 当你处理十个笔记时,将它们转储到 LLM 并生成连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如果有一百个笔记,这仍然是可以管理的。
- 但是当你达到 10,000 个笔记时会发生什么?或者一百万个?我们很快就会遇到上下文窗口和处理能力的限制。
这里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你自动从一篇文章中生成笔记时,你真正完成了什么?你基本上创建了一个稍微重新组织过的原始内容版本。但个人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存储信息——它还包括处理信息、理解信息,并使之成为你自己的。
数字系统很难复制的“邻居效应”
实体卡片系统有一个迷人的方面,我直到它消失才意识到这一点:接近的力量。
- 当你翻阅实体卡片时,你自然会看到你正在寻找的卡片周围的注释。
- 卡片 100 和 101 的内容可能完全不相关,但你的大脑会情不自禁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 有时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联系——你可能会意识到与卡片 100 相关的卡片 500 也可能与卡片 101 有有趣的关系。
(banq注:我在jdon.com记录各种硬黑文章时,右侧边栏的发表时间顺序经常触发这种邻近效应,实际是当前文章的上文和下文,另外一种上下文类型而已。发表文章以后,经常会修改相互链接,将相近的从不同背景知识的文章链接在一起)
这种物理上的接近创造了一种“邻居效应”,而数字系统很难复制这种效应。屏幕空间非常宝贵,我们无法轻松地一次性显示所有内容,否则会造成界面过于复杂。
这种偶然的发现很难在数字世界中复制(banq注,这可能是作者的认知困境,上面我已经阐述如何实现了):
当然,我们可以添加上一个/下一个按钮或显示相关注释,但效果并不完全相同。
- 在屏幕上,一切都是有意为之的 - 您必须选择查看相关内容。banq注:其实有多种“相关”类型,有“有意为之”,还有“按照发表时间排列”,发表时间实际上类似卡片的位置,因为卡片插入位置肯定是根据时间插入,除非有意为之。
- 使用纸质卡片,这些联系本质上是强加给您的,这并不总是一件坏事。
banq总结:
- 阅读网络文章,不能纠结文章内容是否机翻,而是文章的相关链接指引的更广泛的上下文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