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ffrey欣顿说,我们越了解人工智能和大脑实际上是如何工作的,人类的思维就越不像逻辑。我们不是推理机器,他说。我们是类比机器。我们通过共鸣而不是演绎来思考。
Geoffrey Hinton 为什么说“人类比我们想象的更不理性”?
1. 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大脑在"搜相似"
Geoffrey Hinton(深度学习教父、神经网络先驱)最近抛出一个颠覆认知的观点:人类并不是靠逻辑推理来思考的,而是靠"类比""比喻"和"模式匹配"来快速做决定。
举个例子:
- 你第一次吃榴莲,朋友说:"闻着像臭袜子,口感像奶油,外壳像狼牙棒。" 你瞬间懂了——因为你没有"分析"榴莲,而是用已知的东西(臭袜子、奶油、狼牙棒)去"类比"它。
- 同样,AI 理解新概念也是靠这套方法。比如 ChatGPT 没见过"元宇宙",但它见过"虚拟世界""3D 互联网"等词,于是自动拼凑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不是在"推理",而是在"匹配相似"。
这就是 Hinton 说的:"我们不是推理机器,而是类比机器。"
2. 比喻:人类思维的"压缩包"
逻辑推理是缓慢的,而比喻(Metaphor) 是大脑的"快捷键",能瞬间把复杂概念塞进一个熟悉的画面里。
-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 阿甘并没有用统计学分析人生,而是用"巧克力盒子"这个具体画面,让你一秒理解"不确定性"。
- "公司现在是在过草地。"
—— 老板一说,你立刻联想到红军长征的艰苦,觉得要勒紧裤腰带了。你根本没分析财报,纯靠比喻触发情绪反应。
Hinton 说的"共振"(Resonance)就是这种"啊,有内味儿了!"的直觉反应——根本不是逻辑,而是模式匹配+情绪触发。
3. 模式匹配:大脑的"自动对号入座"系统
你以为你在"观察世界"?不,你的大脑在疯狂扫描记忆,寻找相似模式:
- 你看云像狗、像马、像前任的脸 —— 其实云只是一团水蒸气,但你的大脑硬要匹配已知模式。
- AI 认猫也是同样原理:它没见过你家的橘猫,但它训练时看过几万张猫图,自动总结出"圆脸+尖耳+毛茸茸≈猫",根本不懂"猫"是什么。
这就是人类思考的本质:
1. 输入问题(比如"该不该跳槽?")
2. 不推理,直接搜索记忆(回忆朋友跳槽的经历、看过的电影、职场鸡汤文)
3. 匹配最像的案例,情绪到位就做决定("《肖申克》里安迪越狱了,我也要自由!")
逻辑?那是事后编的! 真正的决策过程,更像抖音推荐算法——靠过往数据(经验)自动推荐最像的答案。
总结:人类 ≈ 经验主义的"缝合怪"
- 类比(用已知解释未知)
- 比喻(用具体画面理解抽象概念)
- 模式匹配(自动套用过往经验)
这三板斧,才是人类真正的思考方式。逻辑只是事后用来"自圆其说"的遮羞布。
所以,下次有人说你"不理性",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
"对啊!人类本来就不是逻辑机器,我们是'经验缝合怪'!"
(你现在觉得这篇文章有道理,大概率也不是因为逻辑,而是它激活了你"啊对对对,我就是这么被忽悠的!"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