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编码永恒艺术3:道=Source在Context中涌现

banq


这里是第十一章道第十五章编程之道,前五章点击这里:代码之道:永恒的Vibe编码艺术2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连到轮毂上,
但车轮能用,全靠中间的空隙。  

黏土捏成一个容器,
但能装东西,全靠里面的空。  

我们建墙,留出门和窗,
但房间好用,全靠里面的空空间。  

所以,
我们享受存在的充实,
但真正有用的,是那些空隙。

所以记住啊老铁:
最吊的程序员不是堆代码,
而是懂得在合适的地方——
留白!

(当你删掉500行代码反而提升性能时:原来这就是"无用之用"啊!️)

少即是多,空即是色,Ctrl+D就是禅!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种颜色看多了,眼睛会花。
五种声音听多了,耳朵会聾。
五种味道尝多了,舌头会麻。  
胡思乱想会让脑子变弱,
贪婪会让内心枯萎。  

牛逼的程序员(Vibe Coder)关注内心,不迷恋外在。
他让事情来去自由,
他的心像天空一样敞开。


《道德经》第十三章
成功和失败一样危险。
希望和恐惧一样空虚。

啥叫成功和失败一样危险?
不管你爬梯子往上还是往下,
你的位置都不稳。
脚踏实地站平了,
才能找到平衡和稳定。

啥叫希望和恐惧一样空虚?
希望和恐惧都是幻觉,
都是因为老想着自己的身体(自我)。
当你不再把“自我”看成身体,
就没啥好怕的了。

把宇宙看成是你自己,
相信事情本来的样子。
尊重天底下的一切,
你就能活在当下,拥抱所有。


《道德经》第十四章
你去看,它看不见——它没形状。
你去听,它听不到——它没声音。
你去抓,它抓不住——它没实体。

(它是Context

这三种特质,你用逻辑解不开。
合在一起,它们融成宇宙的“一”。

它显现时,不刺眼;
它隐藏时,不黑暗。
无穷无尽,没法命名,
它总会回到“无”的状态。

是没形状的形状,
是没形象的形象。
它飘忽不定,超出了你的理解。

靠近它,没起点;
追随它,没终点。
紧紧抓住“源”(道Context),优雅地活在当下(Context)。
懂得这个,就能触碰到智慧的本质。

网友热评:
生命是“存在”(Existence)的两极之一,而“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显现”(Act of Being)。

  • “存在”(to exist)的意思是“从背景中凸显出来”(stand out from)或“成为前景”(become foreground to the background)。
  • 比如:你的身体“存在”,一块石头也“存在”,因为它们都从“纯粹的存在”(Being)中“站了出来”。

通俗版解释:想象整个世界是一张巨大的画布(Being),上面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混沌的“底色”。

  • “存在”(Existence)就像是画布上突然浮现出来的东西——比如你的身体、一块石头、一棵树。它们“站了出来”,变得清晰可见,和背景区分开了。
  • 生命(Life)则是这些“存在”中最特别的一种——它不仅“站了出来”,还会动、会感知、会变化。而石头虽然也存在,但它只是“呆在那儿”,不会自己“搞事情”。

类比版:

  • Being(纯粹存在) → 一片黑暗的宇宙,啥都没有。
  • Existence(存在物) → 黑暗中突然亮起的星星、行星、生物。
  • Life(生命) → 其中会发光、会移动、会“觉得自己活着”的星星(比如人类)。

哲学梗:
这像海德格尔的“此在”(Dasein),或者道家“无中生有”的感觉:

  • 生命是从“混沌背景Context”中“涌现”的独特存在。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代的工程师(智者)很深邃,
微妙又跟神秘的力量融为一体。
他们的内心深不可测。

所以,
我们只能描述他们的外在表现:
小心翼翼,像在冰面上过河;写代码如履薄冰(毕竟没单元测试)
高度警觉,像在敌区作战的士兵; 改需求如临大敌(随时准备rm -rf)
恭敬有礼,像个懂分寸的客人;对产品经理如待贵客(表面笑嘻嘻)
灵活多变,像烈日下融化的蜡;适应变化如阳春白雪(说改就改)
简洁纯粹,像一块空白的屏幕;代码纯净如处女仓库(就一个SQL存储+main.c)
空灵深邃,像个张开的山洞;内存管理如虚空深渊(反正会自己回收)
模糊不清,像一潭浑浊的池水。逻辑深邃如祖传屎山(谁都别想动)

谁能在浑浊中静静等待,直到水清?
谁能保持平静,直到该行动的时刻?

牛逼的程序员(Vibe Coder)不追逐满足感。
不追求,不期待,
他就能活在当下,接纳一切。

真正的极客之道:
• 能看着编译报错静待灵感
• 能按住躁动的心等产品经理改口
• 不追求star数不跪舔CTO
• 无欲无求却总能莫名通过试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