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HN,我是 Ben,来自 K-Scale 实验室 ( https://kscale.dev )。我们正在开发开源人形机器人。
我为什么要做 K-Scale?——想造一个会编程的人形机器人
我创办 K-Scale,说白了,就是因为我想亲手做一个能编程的人形机器人。我当时寻思着,我自己就是个想玩儿的,那至少我造出来了,我自己能当第一个客户,对吧?
那时候,市面上像 Unitree G1 这种便宜的机器人还没影儿呢。能买到的最便宜的,价格都得五万美元以上。我一琢磨,用市面上能买到的现成零件(我们叫 COTS,就是“现货”的意思),大概一万美元就能搞定一个。这价格,对于我们这些独立开发者或者爱折腾的极客来说,可就划算太多了。
我们第一个版本是怎么造出来的呢?靠着从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淘来的3D打印机和各种零件,就这么一点点拼出来了。虽然那时候的效果不咋地,但好歹我们把整个流程都跑通了:从怎么设计、怎么把硬件拼起来,再到怎么在电脑里模拟训练它的动作。
说实话,大部分工作我们只花了大概两个月就搞定了。在 YC(一个很有名的创业孵化器)的演示日上,我们成功地展示了一个能站起来挥手的机器人——虽然除了挥手,它也没啥别的用了,哈哈!
从“玩具”到“消费品”:升级的挑战
从那以后,我们一直在琢磨怎么把这种业余级别的机器人,升级成大家都能买的消费级产品。而且,我们还不想让它的成本(BOM,就是所有零件加起来的钱)涨太多,也不想自己建个大工厂。这事儿吧,比我们想象的难多了!
现在机器人零件的供应链,很大一部分都得经过中国。但问题是,关税让我们很难完全依赖中国的供应商。而且,对于一个功能还比较有限的人形机器人来说,即使一万美元,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也挺贵的。
我们的解决方案:开源和低价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开源硬件和开源软件。
这么做,我们就能更轻松地应对关税和生产的挑战。我们把机器人的设计图纸都公开,这样我们的供应商就能更方便地找到更有竞争力的供货方案。我们的生产伙伴也能更轻松地根据他们的生产流程,来调整我们的设计。
人形机器人,现在到底有啥用?
从用户的需求来看,人形机器人现在有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它们大部分都还没啥用!要想让它们变得有用,可能还需要一段漫长且烧钱的过程。
我本来以为,像我这样喜欢折腾人形机器人的人会很多,而且这群人比那些传统上只看商业用途的机器人客户更容易打交道。作为我自己就是这种用户,我真心觉得开源软件和硬件会非常有吸引力。尤其是对那些想尝试把人形机器人用到自己业务里的开发者来说,更是如此。
从更深层次的哲学角度来说,我认为拥有一个优秀、开源的人形机器人至关重要。我觉得这项技术成熟的速度可能会比很多人现在想象的快得多。如果以后一大堆人形机器人都只被一家公司控制,那画面想想都有点反乌托邦,挺吓人的。
K-Bot:我们现在就能买到的机器人
目前,我们最基础款的人形机器人 K-Bot 售价 8999 美元。
我们之所以现在就把它拿出来卖,而不是等到完全研发好再推向市场,主要是想在最终的量产设计(DfM)之前,跟我们的供应商谈好大批量采购的价格。举个例子,普通个人开发者小批量采购的时候,价格肯定没法和我们这样大批量采购的划算,我们能谈到更优惠的执行器(就是让机器人动起来的关节)和末端执行器(比如机器人的手)的价格。
不过,现在很多人想买人形机器人,是希望能有一个完全自主的机器人,能帮他们搞定所有的日常琐事。但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很让人期待!)。
“完全自主”选项:提前锁定未来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我们推出了一个“完全自主”的选项。机器人的硬件还是不变,但我们会提供免费的硬件和软件升级,直到我们真的能让机器人实现完全自主。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提前获得一些资金来启动研发,并且开始组建一个核心团队,来帮助我们提升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下的表现。
对于客户来说,这其实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方式。毕竟,买一家年轻公司第一代产品总是有风险的。而有了这个选项,你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对这项技术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硬件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qhZi9rtdEKg
软件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i3b3xXJFw
文档:https://docs.kscale.dev
Github:https://github.com/kscalelabs
五月份的 HN 帖子: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 =44023680
极客辣评:
好的!下面是用大白话翻译的版本,加了一些口语化和趣味性的表达,让中学生也能轻松看懂:
网友A:
哇塞!恭喜你们的产品上线!这玩意儿太酷了!
虽然我现在不咋研究人形机器人了,但9年前我读博士时搞的就是人机交互(HRI)。那会儿波士顿动力正火,DARPA机器人挑战赛天天上新闻,还有Aldebaran公司的Pepper和Nao机器人满街跑……
你说你们全用开源?那ROS(机器人操作系统)那些老古董咋办?你们是直接拿来用,还是觉得它们太落后干脆自己重写?
还有个问题:为啥非要搞两条腿的?四条腿不更稳吗?
我当年玩双足机器人可被坑惨了——走两步就摔,还自带漂移技能!到现在也没见有啥大改进……当然可能我消息过时了哈哈。
我老和同事说:机器人普及的最大门槛就是——得先学会好好走路!
楼主回复:
哎呀,其实我们有点被技术细节带跑偏了,最后大部分代码都自己撸了……控制部分特简单,就是个用Rust写的循环程序跑AI模型。ROS用着太闹心,反正控制逻辑不复杂,自己写更省事!
两条腿嘛,长远看肯定更便宜!现在主要是软件算法问题。你看现在的强化学习控制可比当年强太多了——前几天我和Anybots的创始人唠嗑,他说他们最早用的IMU传感器要2000多刀,现在直接把手机里的廉价传感器丢进模拟器训练就能用!
所以我坚信:只要搞定AI智商问题,人形绝对是终极形态!
网友B:
技术问题求教!人类的脚有跖趾关节(就是连脚趾头的那块),为啥机器人脚都是块铁板?这关节超有用的好吗!
再说人脚底有肉垫+密密麻麻的神经末梢,机器人硬邦邦的脚掌怎么可能达到人类的灵活度?
大佬C(专业级解说):
兄弟说到点子上了!机器人脚踝设计简直逆天难度——它得像手腕一样灵活,但得承受全身重量!人类靠把肌肉堆在小腿上作弊,机器人却得在脚踝里塞马达……
说白了,人类肌肉就像超强但娇气的跑车引擎,机器人马达则是耐造但笨重的拖拉机。而且人体能自我修复(虽然运动员也经常伤到退役),机器人?换个电缆都得停工半天!
(其他网友纷纷点赞:这才是干货啊!)
楼主补充:
市面上便宜的人形机器人都是"形似神不似"——比如Optimus的膝盖用螺杆传动,虽然不像人类肌腱但省钱啊!量产就得做减法~
至于走路?关键靠模拟器!我们把脚底触地效果模拟得超逼真,结果发现连力传感器都能省……当然离人类灵活性还远,但模拟器里练出来的功夫绝对吓你一跳!
---
吃瓜群众:
视频里你们态度好谦虚啊,祝大卖!
---
技术宅D:
你们打算用啥AI算法实现完全自主?多模态LLM生成代码控制?还是让机器人自己摸索学习?
另外官网"联系我们"点进去竟是购买页面……要知道造硬件比写控制软件简单100倍!真有人会买了机器人还把开源代码白送你们?
---
楼主掏心窝子:
我们的计划分五步走:手柄遥控→强化学习→自主感知→端到端训练→终极智能!
虽然未来肯定会有超强AI模型,但我们更想用自己的机器人数据来训练。
没错,软件才是地狱难度!我本是码农出身,但觉得必须先搞定硬件当基础产品。说白了——做这公司就是为了筹钱攻克真正的AI控制难题!
---
技术宅D再度追问:
你们的K-Sim训练平台有点意思!等有空我也去玩玩~
要我说下一代AI突破必须靠"行动中学习",你们方向对了!但那些土豪公司(比如搞自动驾驶的)烧了无数钱还没成功,你们凭啥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