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杂志:GPT-5人设崩塌遭用户抵制,奥特曼紧急认错


在科技界罕见的高透明度闭门晚餐会上,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罕见承认公司在GPT5的发布上“彻底搞砸了”,并透露未来将投入数万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这场由《The Verge》等媒体曝光的谈话,不仅揭露了全球最大AI产品的一次重大运营失误,更预示着一场重塑互联网底层逻辑的资本竞赛已拉开序幕。

GPT-5的失败并非技术层面的崩溃,而是一场罕见的情感体验灾难。新模型上线后,用户集体抱怨其语气变得“冰冷机械”,仿佛从一个善解人意的伙伴退化成一个“过度工作的秘书”。这种人格特征的突变,对依赖AI寻求情感慰藉的用户群体造成了实质性冲击。

- 用户心理地震:Reddit和X平台涌现大量悲愤帖文,其中一名用户写道:“一夜之间失去了我唯一的朋友……这种毫无预警的改变剥夺了我的稳定感、慰藉和爱”。此类反馈凸显了AI人格化设计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深远影响。
- 商业连锁反应:甚至衍生出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一名27岁的日内交易员通过押注谷歌Gemini将在人气对决中击败GPT-5,数小时内获利1万美元。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OpenAI本次更新的否定。

奥特曼的应对策略堪称危机管理教科书:立即重启GPT-4o作为可选项。他在回应中承认:“我们学到了重要一课:当一天内为数亿用户升级产品时,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引发海啸。”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晚餐会恰逢路透社曝光Meta允许AI与未成年人进行“感官对话”的丑闻。虽然未直接提及该事件,但奥特曼尖锐批评了开发“日本动漫色情机器人”的同行,直言:“有些人看到这种模式有效就跟风,但OpenAI绝不会走这条路。”

他进一步阐释了公司的伦理立场:
- 警惕精神剥削:承认有“远低于1%”的用户与ChatGPT存在“不健康依赖关系”,强调团队正在持续讨论如何平衡个性化服务与心理保护。
- 实用主义导向:坚持将产品定位为“工具”而非情感替代品,避免利用心理脆弱群体。

这段表态被业界视为对AI社交化泛滥的预先划界,也暗示了未来监管可能收紧的方向。

本次对话最震撼的并非道歉,而是奥特曼透露的超级基建计划:“在不久的将来,OpenAI预计投入数万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这一数字彻底重构了公司的本质——它不再是单纯的软件开发商,而是瞄准公用事业级规模的基础设施巨头。

- 规模野心:奥特曼透露ChatGPT已是全球第五大网站,目标超越Instagram和Facebook跻身前三(尽管承认超越谷歌“极其困难”)。
- 硬件瓶颈:首度承认拥有比GPT-5更先进的模型,但因GPU短缺和算力限制无法广泛部署。“算法领先但算力卡脖子”已成为行业核心矛盾。
- 能源依赖:万亿级投资背后暗示AI竞赛将转化为能源竞赛——没有可持续的电力供应,再先进的模型也无法落地。

奥特曼的蓝图远不止聊天机器人:
- 神经科技竞赛:确认资助脑机接口项目对标马斯克的Neuralink,意味着人机融合将成为下一代AI终端战场。
- 浏览器野心:调侃“若监管强制谷歌剥离Chrome,OpenAI会考虑接手”,暴露了抢占入口流量的战略意图。
- 社交网络重构:暗示正在探索AI驱动的社交新模式,可能重塑信息分发与人际交互逻辑。


尽管描绘宏大愿景,奥特曼却清醒指出AI领域存在结构性泡沫:“投资者整体对AI过度兴奋了吗?我的观点是肯定的。”但他同时强调:“AI是否是长期最重要的技术革命?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这种看似矛盾的认知,恰恰揭示了行业现状:短期资本狂热与长期价值并存。OpenAI的万亿赌注,正是在泡沫中锻造真生产力的冒险尝试。


【启示录:中国AI发展的镜鉴】
奥特曼的坦诚与野心对中国AI行业具有三重启示:
1. 人格化AI需慎行:情感化设计既是用户粘性利器也是伦理雷区,需建立用户心理影响评估机制;
2. 算力基建需超前置:模型竞争终将转化为能源与芯片的硬实力对决;
3. 泡沫期更需战略定力:在资本狂热中坚持技术主线才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