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大神Rod:AI+DDD=DICE领域集成上下文工程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已经从最初对“提示词工程”的狂热崇拜,慢慢走到了一个更冷静、更务实的阶段。提示词写得好不好,曾经被捧上神坛,仿佛只要一句话说得漂亮,AI就能听懂人话、写出代码、画出图来。但现实很快打了脸——当项目从Demo走向生产,从玩具变成工具,我们才发现,光靠“说人话”根本撑不起一个真正能用的系统。

于是,“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应运而生,它不再只是雕琢一句话的艺术,而是开始思考:到底该往大模型的“记忆窗口”里塞什么、怎么塞、塞多少,才能让它真正帮我们解决问题。

但Spring创建者Rod Johnson看得更深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下文工程听起来比提示词工程更“工程”了,可它依然太“脆弱”。它只关注我们给模型喂了什么,却忽略了两件更重要的事:一是模型返回的内容该怎么处理,二是这些交互如何与企业已有的业务系统和知识体系打通。如果我们不回答这两个问题,再精巧的上下文设计,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好看不中用。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概念——领域集成上下文工程(Domain-Integrated Context Engineering,简称DICE)。这不是一个花哨的术语游戏,而是一次认知的跃迁:把大模型的对话,从“自然语言的即兴表演”,变成“结构化业务逻辑的精准协作”。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在一家电商公司里,“客户”这个词在不同部门眼里可能完全不同:
客服眼里的“客户”是投诉记录和沟通历史;
销售眼里的“客户”是购买力和潜在价值;
而财务眼里的“客户”是应收账款和信用评级。

如果你直接让大模型去处理“客户信息”,它可能会混淆这些概念,给出错误建议。而DICE的做法是,先明确“客户”在当前上下文中的定义边界——也就是DDD/Martin Fowler所说的“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在这个边界内,所有术语都有清晰、统一的含义,模型不再需要猜,开发者也不再需要反复调试提示词。

这背后其实是领域驱动设计(DDD)几十年沉淀下来的智慧。

DDD告诉我们,面对复杂的业务系统,不能强求一个“万能模型”解释一切,而应该划分出多个“限界上下文”,每个上下文内部保持模型的一致性,上下文之间通过明确的映射关系进行协作。就像一家公司有财务部、人事部、技术部,每个部门有自己的术语体系和工作流程,但通过标准接口协同工作。DICE正是把这套思想引入到大模型应用开发中,让AI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黑箱”,而是成为业务系统中的一个可管理、可预测的协作节点。

更进一步,DICE强调上下文的“双向性”:我们不仅要把结构化的领域对象(比如订单、用户、库存)作为输入喂给模型,更要让模型的输出也遵循同样的结构。比如,不要让模型自由发挥写一段“关于订单状态的描述”,而是要求它返回一个符合预定义Schema的JSON对象。这样一来,后续的业务逻辑可以直接消费这个输出,而不需要再花大力气做自然语言解析。这种“输入输出对称”的设计,极大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把AI当成了一个复杂的函数调用?某种程度上,是的。但这恰恰是好事。AI的魔力在于它的泛化能力,但企业的系统需要的是确定性。DICE不是要抑制AI的创造力,而是为它划定一个安全、高效的“跑道”。就像再厉害的飞行员,也需要机场的导航系统和塔台指挥。通过领域模型的约束,我们可以让AI在熟悉的业务语境中发挥最大价值,而不是在模糊的自然语言中迷失方向。

而且,这种结构化的设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是可测试性。当上下文由代码定义的领域对象构成时,我们就可以像测试普通函数一样测试AI模块:给定输入,验证输出是否符合预期。其次是可追溯性。在调试时,开发者看到的不再是大段不可控的文本,而是清晰的对象结构,能直接在调试器里展开查看。再者是成本控制。如果上下文是一段不断追加的聊天记录,随着对话轮次增加,token消耗会指数级增长。而结构化的对象可以精确裁剪,只传递必要信息,避免“上下文膨胀”带来的性能和成本问题。

更重要的是,DICE打通了AI与现有系统的“最后一公里”。太多AI项目死在了“演示很惊艳,落地很骨感”的阶段。因为它们只关注模型本身,却忽略了企业里早已存在的ERP、CRM、数据库和业务规则。

DICE的理念是:不要重复造轮子,而是让AI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已有的领域模型是多年业务经验的结晶,是“活的知识库”。通过复用这些模型,AI不仅能更快上手,还能保证输出符合企业的真实运作逻辑。

想象一下,一个客服AI agent,不仅能理解用户的问题,还能直接调用订单服务查询状态,调用库存系统确认补货时间,最后生成一个结构化的解决方案。这一切的背后,是领域模型在默默支撑——它定义了“订单”是什么,“库存”如何计算,“客服工单”有哪些状态。没有这个基础,AI再聪明,也只是在语言层面打转,无法真正融入业务流。

所以,DICE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提醒我们:在追逐前沿模型的同时,别忘了回头看看脚下的土地。真正的商业价值,不在于模型有多大,而在于它能否与我们的业务深度咬合。当AI开始用企业的“母语”对话,当它的每一次输出都能被系统精准消化,我们才算真正迈入了智能时代的深水区。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图景:最前沿的生成式AI,与最扎实的软件工程思想,在业务的土壤里相遇、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