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其实都在不断识别模式。比如:
- 看股票的时候,发现它涨跌有某种规律;
- 跟人相处的时候,发现某种性格的人往往说话方式类似;
- 学习语言的时候,发现句子里词语的排列遵循固定的规则。这些,都是“模式”。
1. 模式存在于上下文中
模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依赖于上下文(context)。
- 在国际象棋的语境里,“开局走马”是一种模式;但放到围棋里,这个模式就失效了。
- 在办公室的语境里,“上班先泡杯咖啡”是一种日常模式;但放到家里,它就不是必然的行为规律。
2. 模式之模式:跳出上下文的观察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能在不同语境里,看见相似的规律。比如:
- 吵架时的“你一句我一句”,和羽毛球对打,都是“攻守交替”的模式;
- 河流的分叉、血管的分叉、闪电的分叉,看起来几乎是同一个“分形模式”;
- 经济周期的起伏,和植物的生长、衰退,都是“循环—反馈—再生”的模式。
3. 为什么说跳出上下文很难?
因为我们的大脑有“语境依赖性”。人在具体情境里,往往只盯着局部:
- 吵架时纠结“谁对谁错”,却忽略了“沟通模式失灵”;
- 投资时紧张于“股价今天跌了多少”,却忘了这是周期性波动的一部分;
- 学习时只在意“这个题目怎么解”,却不去寻找“题目背后的解题结构”。
4. 系统思维的价值
当我们能看见“模式中的模式”,就迈向了系统思维。
- 系统思维不是只看一个点,而是看点和点之间的联系;
- 它不是只解决一个眼前的问题,而是能找到共性规律,从而解决一类问题。
- 如果你明白“沟通的模式”比“争吵的具体内容”更重要,就能改善很多关系;
- 如果你明白“周期的模式”比“一次涨跌”更关键,就能在投资里更冷静;
- 如果你明白“学习结构”比“题目答案”更有用,就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5. 一个小练习:训练自己跳出语境
下次遇到问题,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
- 这个现象的“上下文”是什么?(它只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 如果跳出上下文,这个模式和别的领域有什么相似之处?
- 上班迟到,表面是“交通问题”,跳出语境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和“系统瓶颈”有关;
- 孩子不写作业,表面是“拖延问题”,跳出语境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和“动力系统”类似,需要奖励和反馈。
总结
- 模式依赖上下文:它在特定场景里有意义。
- 模式之模式跳出上下文:跨场景寻找共性结构。
- 系统思维:从“点”到“网”,从“故事”到“结构”,从“个例”到“规律”。
我们根据别人使用的语言来评判他们,同时知道人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意味着,人们可能对模式的模式进行了很好的观察,但由于使用了错误的术语而产生误解。
语言既是桥梁,也是障碍。
我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
1. 我们凭“语言”来判断别人,而不是凭“思想”
- 当一个人用术语、逻辑严密地表达,我们就觉得他“很有水平”;
- 但如果一个人说得有点乱,或者词不达意,我们就容易觉得“没见识”,哪怕他的观察其实很深刻。
2. 表达 ≠ 思考的深度
很多人其实观察到了非常高阶的“模式之模式”(patterns of patterns),只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
- 有的人可能用宗教里的词来解释(比如“因果”“业力”);
- 有的人可能用民间俗语(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有的人可能用学术语言(比如“反馈回路”)。
3. 术语是有语境的
同一个模式,在不同场景里会换不同的说法:
- 系统论里叫 反馈回路;
- 佛教里叫 因果业力;
- 老百姓说 “报应迟早会来”。
但因为术语不同,人们往往彼此误解。
4. 启示
- 很多真正的洞见,可能因为“说法不对”而被埋没;
- 相反,有的人语言包装得很好,但其实内容很浅。
换句话说:
语言是地图,思想才是领土。
地图可能画得丑,但领土依然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