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开发全周期:亚马逊老码农新方法论


作者简介:Raja SP,亚马逊云科技(AWS)资深架构师,干过十年传统软件工程,从手敲汇编到敏捷开发再到如今跟AI抢键盘,他亲历了软件开发从“马车时代”到“电动车革命”的全过程。

最近他憋了个大招,不叫“增强版Scrum”,也不叫“智能敏捷2.0”,而是直接掀桌子——搞了个叫“AI驱动开发全周期”(AI-DLC)的新方法论。不是给老方法打补丁,而是从地基开始重建。他说:“我们要造的是汽车,不是更快的马车。”



现在的程序员越来越像“产品经理的打字员”:
需求来了,开个会,拆个故事点,估个工时,然后吭哧吭哧写代码,再开个站会汇报进度,最后测试上线,循环往复。

这套流程,在20年前或许高效,但在今天——当你手边坐着一个能写代码、能画架构、能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还能跟你辩论技术选型的AI助手时——它就像穿着西装去健身房,又累又不合时宜。

Raja说,别再把AI当“高级语法补全器”了。

真正的变革,不是让AI帮你写for循环,而是让AI来问你:“老板,你到底想干啥?”——然后它自己去拆任务、排工期、选技术栈、写代码、跑测试,最后问你一句:“你看行不行?”

人类的角色,从“执行者”变成“决策者+把关人”。

就像你用高德地图导航,你只说“我要去国贸”,它给你三条路线,你选一条,它负责带你绕开堵车和修路。你不用懂红绿灯配时算法,但你得知道哪个路线更符合你“想顺路买杯咖啡”的真实意图。



AI-DLC最狠的一刀,砍在“仪式感”上:

什么每日站会、冲刺回顾、故事点估算——统统可以进博物馆了。

AI干活的速度是按小时计的,今天上午提的需求,下午就能出原型,晚上就能跑测试。你还开什么“明天我打算写登录模块”的站会?AI早就把登录、注册、找回密码、OAuth2.0集成全给你码好了,就等你点个头。

Raja甚至把“Sprint”(冲刺)改名叫“Bolt”(闪电),意思就是:快到你看不清,但每一击都精准命中。

但这不是让AI放飞自我。

AI-DLC的核心是“反向对话”——AI主动发起对话,人类负责点头或摇头。

比如你要做个“商品推荐引擎”,AI第一句话不是“请给我需求文档”,而是:“请问目标用户是谁?是提升GMV还是拉新?数据源有哪些?合规要求是否包含GDPR?”——它像一个极其较真的架构师,在你还没想清楚时就逼你面对现实。然后它把“推荐引擎”这个大意图,拆成“用户画像单元”“算法选型单元”“API对接单元”,每个单元再拆成可并行开发的子任务,生成领域模型、技术选型建议、甚至AWS服务清单(比如用Lambda无服务架构+DynamoDB做实时推荐),最后甩给你一份带勾选框的执行计划:“老板,按这个干,行不行?”



很多人担心:AI写代码,质量能行吗?会不会变成“屎山速成班”?

Raja的解法很硬核——把“设计方法论”直接焊进流程里。不是“你们团队自己选要不要用领域驱动设计”,而是“不用也得用,AI默认给你上DDD”。

你要加个新功能?AI先给你画出“聚合根”“值对象”“领域事件”,确保代码结构不崩。
你要重构老系统?AI先把现有代码“逆向建模”,生成静态结构图和动态调用链,让你看清哪块是“肿瘤”,哪块能“微创手术”。

所有设计决策,AI都生成“架构决策记录”(ADR),白纸黑字写清楚“为什么选Redis不选Memcached”,你随时可以翻旧账。

更狠的是,AI连测试都包圆了。它不光生成单元测试,还自动生成安全扫描脚本、压力测试场景、甚至混沌工程故障注入方案。

跑完测试,它不光告诉你“第37行报错”,还会说:“建议把DynamoDB读写容量从100调到500,或者改用缓存预热——选哪个?我帮你算好了成本和延迟对比。”你只需要说“第二个方案,执行”,剩下的事AI自己搞定。



有人问:那程序员岂不是要失业?

Raja摇头:恰恰相反,程序员终于能干“人该干的事”了。不用再纠结“Nginx配置要不要加个proxy_buffer”这种体力活,而是专注在“这个推荐算法会不会让老用户觉得被窥探隐私”“这个架构能不能扛住双十一十倍流量”这种真正需要人类判断的难题上。

角色从“全栈码农”变成“AI领航员”——你不需要懂Terraform语法,但得知道“自动扩缩容阈值设80%会不会太激进”;你不用手写JWT校验,但得判断“这个权限模型会不会让客服误删订单”。



落地难不难?Raja说,比学Scrum还简单。

他搞了个叫“AI-DLC独角兽健身房”的实战沙盘,让团队直接拿真实项目开练。不开培训班,不发PDF,就是一群人围着屏幕,跟AI对话:“拆需求!”“画模型!”“生成代码!”——错了?当场改。对了?马上部署。

他还推动把AI-DLC塞进企业自己的开发工具链里,比如某公司内部的“FlowSource”平台——程序员根本不用知道啥叫“Bolt”,他们只是发现:咦?最近提需求到上线怎么只要两天了?哦,原来工具背后有个AI在默默拆任务、跑测试、修Bug。

说到底,AI-DLC不是技术升级,是权力转移。过去,流程控制人;未来,AI服务人。人类从“执行流水线上的齿轮”,变成“坐在驾驶座上的领航员”。方向盘还在你手里,但引擎、导航、防撞系统,全由AI搞定。

Raja在文档最后写:“我们不是在优化马车,我们是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