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战胜微软支持的ICE协议,靠的不是技术先进,而是简单开放。它由草根推动,被个体接纳,最终在内容分发战争中胜出,成为互联网自由精神的象征。
RSS的诞生其实挺偶然。
1999年,Netscape推出了My Netscape Network,一个可以自定义的门户页面,用户可以把喜欢的网站更新做成“频道”挂在上面。为了实现这个功能,他们搞了个基于XML的简单格式,叫RSS,全称是“简易信息聚合”。它没想改变世界,只是为了让用户能更快看到博客更新。
可就是这个小工具,意外点燃了一场草根运动。当时有个叫戴夫·威纳的程序员,是个典型的极客,脾气倔,爱写博客,也爱骂人。他发现Netscape做完RSS 0.91后就撒手不管了,没人维护,没人推进。按常理,这种半途而废的项目早就该凉了。但威纳没放弃,他干脆自己动手,重新定义了RSS,删掉那些多余的限制,让它变得更自由、更轻便。他说,互联网的精神就是简单、开放、可扩展,而不是被大公司定死的规则框住。
这场战争的另一方,叫作“信息与内容交换协议”,简称ICE。
它由微软、Adobe、CNET、路透社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联手打造,背后是数千万美元的投入和一整套企业级内容分发的宏大构想。它比RSS更先进、更复杂、更商业化,理论上也更“专业”。但它输了,输得悄无声息,甚至连失败的痕迹都难寻。
今天你去搜ICE协议,几乎找不到任何实际应用的案例,仿佛它从未存在过。而RSS,这个最初只是Netscape门户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部件,却活了下来,活成了互联网的“老物件”,像电子邮件一样,不声不响,却始终可用。
当时ICE忙着搞商业谈判:Vignette公司投了1400万美元,只为让一家叫iSyndicate的内容分发平台独家使用ICE协议。他们的服务器软件卖5万美元一套,目标客户是大型出版商和企业。
ICE的设计初衷是让内容交易自动化,比如自动授权、自动计费、自动下架,甚至还能根据接收方的品牌风格调整内容样式。
听起来很厉害,但问题是,太重了。
它的入门文档有五万八千字,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更别说用了。
而RSS呢?只要三个字段:标题、描述、链接,就能跑起来。
一个高中生都能用文本编辑器写个RSS feed,而ICE需要一整个IT团队来部署。
这场对决,本质上是两种互联网哲学的碰撞:
一边是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认为内容分发必须由大公司主导,必须有规则、有控制、有利益分配;
另一边是自下而上的草根精神,认为信息就该自由流动,工具就该简单易用,谁都能参与。
ICE像Betamax,技术上更优,但封闭、昂贵、门槛高;RSS像VHS,画质差点,但便宜、开放、普及。历史总是重复自己,赢的永远是那个让更多人能用上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连ICE阵营的人都看出了RSS的潜力。有个叫莱尔德·波普金的技术人员专门写文章,教大家怎么把RSS内容转成ICE格式。他承认,RSS在低端市场已经全面占领,那些小博客、个人站主都在用,说明这种“轻量级推广”模式不可忽视。
可承认归承认,ICE的架构决定了它没法轻下来。它生来就是为大公司服务的,就像一辆豪华商务车,没法改成共享单车。
2002年,威纳发布了RSS 2.0,进一步简化标准,同时保留扩展性。他明确表示,我可以加入ICE那样的功能,比如发布订阅机制,但我绝不会让RSS变得复杂。就在同一年,纽约时报——这个本该是ICE铁杆用户的传统媒体巨头——宣布支持RSS。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连最保守的内容生产者也开始拥抱开放。
2004年,ICE发布了2.0版本,试图挽回颓势,但已经没人关注了。
不到一年后,微软自己开了个RSS博客,第一篇文章讨论的是IE浏览器里RSS图标的视觉设计。这相当于当年索尼宣布要给VHS录像机设计新遥控器——不是认输的声明,却是最真实的投降。
很多人以为RSS后来也死了,毕竟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些平台早就取代了“订阅”的概念。但事实是,RSS从未消失,它只是退到了幕后,像水电煤一样默默运行。
播客的订阅靠RSS,
很多新闻聚合工具的底层还是RSS,甚至像Buttondown这样的邮件服务,最火的功能就是把RSS自动转成邮件推送。
它没变成巨头,也没造就什么独角兽,但它始终属于用户自己。你可以用它搭建自己的信息流,不用看算法脸色,不用被推荐系统绑架。
戴夫·威纳在2015年接受《连线》采访时说,他都没想到RSS能活这么久,毕竟这些年它被各种新技术碾压过。但他也明白,正因为它足够简单,足够开放,所以总有人需要它。当人们厌倦了社交媒体的喧嚣,想找回一点自主权时,RSS就在那儿,不声不响,像老朋友一样等着你回来。
这场战争没有硝烟,没有发布会,没有站队宣言。它是一场静悄悄的胜利,属于每一个不想被算法支配的人。ICE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幻想:由大公司掌控内容分发,通过复杂协议实现商业闭环。而RSS证明了另一种可能:最强大的技术,往往不是最聪明的那个,而是最简单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