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三年收入必须增长十倍 否则就是泡沫破裂!


OpenAI预测2028年营收达1000亿美元,增速远超历史巨头,但若无法兑现,或引发AI投资生态连锁危机。

OpenAI正在预测史无前例的收入增长?这到底是AI狂潮的巅峰,还是泡沫破裂前的最后狂欢?

最近,Epoch AI发布了一篇重磅分析文章,标题直指核心——《OpenAI正在预测史无前例的收入增长》。这篇文章由研究员格雷格·伯纳姆执笔,内容详实、数据密集,不仅梳理了OpenAI当前的营收轨迹,还大胆对比了历史上那些曾实现爆炸式增长的科技巨头,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果OpenAI无法兑现其2028年1000亿美元营收的承诺,整个AI投资生态会不会因此崩盘?

先说结论:OpenAI确实跑得飞快。根据Epoch AI的数据库,OpenAI在2023年首次突破10亿美元营收大关,到2025年预计将超过100亿美元。这已经非常惊人了——要知道,过去50年里,只有四家美国公司能在三年内从不到10亿做到超100亿营收。它们分别是Moderna(莫德纳)、Cheniere Energy(切尼尔能源)、Uber(优步)和Google(谷歌)。其中,莫德纳靠的是新冠疫苗的全球需求井喷,切尼尔能源则受益于天然气价格飙升,而谷歌和优步则是典型的科技创业神话。

但OpenAI比它们还猛。目前它的年营收增速高达3倍,远超谷歌当年2倍的水平。如果排除莫德纳这种“疫情特例”,OpenAI很可能是历史上从0到100亿营收增长最快的纯软件公司。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OpenAI内部在2025年第三季度做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预测:到2028年,公司年收入将达到1000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要在短短三年内,从100亿冲到1000亿——这在商业史上几乎从未发生过。

格雷格翻遍了过去50年的美国企业数据,找到了七家曾从100亿营收迈向1000亿的公司:特斯拉、Meta(原Facebook)、英伟达、苹果、亚马逊、沃尔玛和谷歌。其中最快的特斯拉和Meta用了7年,英伟达、苹果和亚马逊用了8年,谷歌更是花了整整10年。这些巨头在高速增长期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只有1.3倍。而OpenAI计划在2026年增长2.3倍,2027年再翻2倍,2028年还要增长1.6倍——这简直是在挑战商业物理定律。

有人可能会说:“英伟达不也连续两年翻倍了吗?”没错,但请注意,英伟达是从280亿美元基数开始翻倍的,而且那是在AI芯片需求爆炸的特殊窗口期。即便如此,它也没敢说三年内冲到1000亿。更关键的是,像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和切尼尔能源也曾一年翻倍,但随后营收迅速见顶回落——需求爆发往往是短暂的。

那么,OpenAI凭什么认为自己能打破历史规律?

第一个理由是:它现在真的在高速增长。从2024年至今的所有数据都支持3倍年增长的趋势。哪怕未来增速放缓到2倍,理论上仍有可能接近目标。

第二个理由是:时代变了。过去15年,企业达到1000亿美元营收的速度确实在加快。这可能和全球化、数字化、资本充裕以及AI本身的杠杆效应有关。或许,我们正处在一个“超级公司”加速诞生的新纪元。

但钱从哪里来?目前OpenAI约75%的收入来自ChatGPT订阅服务。截至2025年4月,付费用户约2000万。而它预测到2028年,仅ChatGPT直接收入就将达到500亿美元——相当于2.1亿个“Plus”订阅用户。这几乎等于把全球所有潜在高价值用户全部转化一遍,难度极大。

所以,OpenAI显然不能只靠订阅。它很可能要切入广告和电商领域,直接挑战谷歌、亚马逊和Meta的核心利润池。它的王牌是ChatGPT免费版的海量用户——这些人每天在对话中暴露需求、兴趣和消费意图,简直是广告主的黄金矿藏。如果OpenAI能构建一个高效、精准、非侵入式的广告系统,分走巨头们的一杯羹并非天方夜谭。

但更宏大的想象在于“生产力革命”。
文章做了一个粗略估算:假设AI能让所有可远程完成的工作效率提升10%,而OpenAI能从中捕获10%的价值。全球GDP约110万亿美元,其中约20%来自可远程任务,那么潜在价值池就是2200亿美元。OpenAI哪怕只拿到其中一小部分,也足以支撑数百亿营收。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AI能真正提升生产力”且“用户愿意为此付费”的前提下。现实可能更复杂——很多企业还在观望,个人用户对付费意愿有限,而竞争对手如Anthropic、谷歌、Meta甚至中国的大模型公司也在疯狂追赶。

更危险的是,整个AI产业链已经围绕OpenAI的高增长预期疯狂下注。
据文章披露,OpenAI已与英伟达、AMD(超威半导体)、博通(Broadcom)达成芯片采购协议,总功率达26吉瓦。按每吉瓦数据中心建设成本500亿美元计算,未来十年总投资可能高达1.3万亿美元!这些支出显然依赖未来营收或以营收为抵押的债务融资。

如果OpenAI的营收增速不及预期,别说1000亿,就连500亿都难达成,那么这些天量投资就可能变成沉重负担。更可怕的是,投资者、芯片厂商、云服务商、风投机构……整个生态都在赌OpenAI能快速兑现价值。一旦它“只是”成长为一家500亿美元级别的公司(这本身已是巨大成功),许多高杠杆的参与者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或加密货币崩盘时那样。

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热潮往往不是因为技术失败而终结,而是因为“价值兑现速度赶不上资本预期”。OpenAI现在站在悬崖边缘:一边是改变世界的可能,一边是万丈深渊。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背景。格雷格·伯纳姆是Epoch AI的研究员,此前曾在Elemental Cognition和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工作,拥有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学士学位。他的分析风格严谨,擅长用数据拆解宏大叙事,这篇报告正是典型代表。

总结一下:OpenAI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冲刺千亿营收,但历史从未见证过如此陡峭的增长曲线。它要么创造新历史,要么成为下一个警示案例。而我们所有人,都在这场豪赌的观众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