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AI正重构Web网络流量入口!垂直平台被去品牌化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AI正重构网络流量入口,垂直平台短期受益但长期面临被“去品牌化”风险。

AI正在悄悄夺走你的流量入口!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全球顶级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2025年10月15日最新发布的重磅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趋势。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核心概念:AI现在不是在取代搜索引擎,而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分发层”。

什么意思?过去我们想找房子,会打开百度、谷歌,输入“北京二手房”,然后点进链家、贝壳、安居客;想找车,就搜“2025款特斯拉Model Y”,然后跳转到汽车之家或懂车帝。

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打开ChatGPT、豆包、DeepSeek或Kimi,说一句:“帮我找一套朝阳区、三居室、预算800万以内的二手房。”结果呢?ChatGPT直接调用“贝壳”或“Zillow(中文常称‘齐洛’)”的插件,在对话框里就把房源列表、价格、户型图全给你列出来,你甚至不用离开聊天界面。

这就是摩根士丹利说的——AI正在改变用户搜索的“起点”,但交易的“终点”还是依赖现有平台。换句话说,AI不是干掉平台,而是成了平台和用户之间的新中介。它不生产内容,但它决定谁的内容先被看到。

那短期来看,这对垂直平台是好事还是坏事?

报告明确说:短期利好行业龙头!为什么?因为像齐洛(Zillow)、Rightmove(英国最大房产平台)、Auto Trader(英国汽车交易平台)这些头部平台,本身就拥有强大的品牌认知、独家数据和用户信任。现在ChatGPT要接入外部服务,首选就是这些“靠谱”的大品牌,而不是随便抓取一堆小网站的数据。这样一来,大平台不仅省下了自研大模型的天价成本,还能通过AI对话界面获得更高转化率的精准用户——比如一个明确说“我要买学区房”的人,比在搜索引擎上随便点进来的人,成交意愿强十倍。

更关键的是,AI助手倾向于和单一品牌深度合作,而不是拼凑多个来源。这就相当于给头部平台加了一道“护城河”。以前用户可能在多个房产网站之间比价,现在AI直接说:“根据你的需求,齐洛上有3套匹配房源”,用户很可能就直接点进去了。这种“推荐即决策”的模式,反而强化了头部平台的地位。

但是!摩根士丹利话锋一转:长期来看,危险正在逼近。最大的风险有两个。

第一,搜索主导权正在从平台转移到AI界面。过去,谷歌决定谁排第一;现在,ChatGPT决定谁被推荐。未来如果某一家AI助手(比如OpenAI的ChatGPT)成为全民默认的“数字管家”,那它就掌握了流量分配的生杀大权。平台再强,也得看AI的脸色。广告政策、推荐算法、商业分成——这些原本由平台自己掌控的规则,可能全被AI制定。

第二,也是最致命的——直接流量正在被侵蚀。报告里提到一个惊人数据:对很多分类信息平台来说,50%的流量来自用户直接输入网址访问(比如每天打开贝壳App),30%来自自然搜索。加起来80%的命脉,都依赖用户“主动想起你”。可一旦用户习惯对AI说“帮我找房子”,他们就再也不需要记住“贝壳”“链家”这些名字了。品牌价值被“抽象化”——用户只记得AI助手,平台沦为后台数据提供方,就像水电煤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不可或缺。可悲的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想象一下最极端的场景:未来出现一个“全知全能AI助理”。它不仅知道你过去三年看过的所有房源,还了解你的收入变化、家庭结构、孩子上学需求,甚至能预测你明年会不会换工作。当你问“我该买哪里的房子?”,它直接说:“推荐你买海淀中关村的XX小区,三居室,总价780万,房东急售,明天下午3点可看房。”整个过程,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信息来自贝壳、安居客还是某个小中介——平台彻底被绕过,品牌彻底消失。

当然,摩根士丹利也承认,目前OpenAI推出的“ChatGPT应用插件”模式,其实是在主动拉拢平台合作,短期内降低了这种“去中介化”的紧迫性。毕竟AI需要高质量数据,平台也需要AI带来的新流量。双方还在蜜月期。但报告最后强调:这种结构性威胁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问题。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们该怎么办?报告没给具体方案,但逻辑很清晰——平台必须从“流量依赖型”转向“服务不可替代型”。光有数据不够,还得有AI无法复制的深度服务能力:比如线下带看、贷款代办、法律咨询、社区运营……这些需要人与人交互的环节,才是未来真正的护城河。

另外,平台也要开始布局自己的AI接口。不是要自己搞大模型,而是要确保自己的数据能被主流AI助手高效调用,并在交互中保留品牌露出。比如当AI展示房源时,能不能自动带上“数据来自贝壳,专业房产服务平台”?能不能让用户一键跳转到平台完成签约?这些细节,决定了你是被整合还是被取代。

总结一下:AI不是敌人,但它是规则的重写者。短期,它给头部平台送流量、提效率;长期,它可能抽走你最宝贵的资产——用户心智中的品牌位置。未来属于那些既能拥抱AI分发红利,又能守住服务本质的平台。而那些只靠SEO和广告买量的“流量贩子”,恐怕真的要危险了。

所以,别再只盯着日活和点击率了。问问自己:如果用户永远不再主动打开你的App,你还能靠什么留住他们?答案,可能就藏在AI与人类之间的那条服务缝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