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叙事骤变:OpenAI1.4万亿美元AI基建计划意外终结市场泡沫幻想

山姆·奥特曼1.4万亿美元AI基建计划意外终结市场泡沫幻想,迫使AI投资从叙事驱动转向基本面验证,开启高 scrutiny 的成熟阶段。市场或投资者不再轻信宏大故事或未来愿景,而是开始用更严格、更挑剔的眼光去审视每一家AI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技术壁垒、执行能力、财务健康度等基本面因素。


【开篇:泡沫未爆,却已幻灭——AI市场最诡异的转折点】

说真的,过去一年,无论是唱多AI的多头,还是天天喊“AI泡沫要炸”的空头,骨子里都在期待同一个东西:一场酣畅淋漓的垂直拉升行情。多头们早就满仓NVDA、META、ORCL,就等市场情绪引爆,好让年终奖金翻倍;空头们则摩拳擦掌,等着泡沫破裂后高喊“我早就说过了”,顺便收割恐慌盘。这场心照不宣的共谋,构成了2023至2024年AI投资叙事的底层逻辑——我们都默认,这轮行情最终会走向一个经典的科技泡沫顶点,就像1999年那样。

但现实狠狠打脸了所有人。就在ChatGPT发布三周年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间点,市场的剧本突然被彻底改写。不是因为技术退步,也不是因为财报暴雷,而是一个人、一个动作、一笔天文数字般的承诺: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宣布OpenAI将在未来数年内投入1.4万亿美元,用于建设30吉瓦(GW)的专用AI电力基础设施。这个被圈内称为“山姆挥霍”(Sam’s Splurge, 简称SS)的计划,表面看是AI雄心的终极体现,实则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整个AI投资逻辑从“未来可期”瞬间滑向“现在难测”。



【第一幕:从信仰驱动到现实拷问——AI叙事重心彻底偏移】

在SS之前,市场对AI的讨论几乎完全围绕“增长有多快”“算力需求多大”“GPU还缺多少”展开。NVDA的市盈率即便高达60倍,也被解释为“合理溢价”,因为“我们才处于AI超级周期的婴儿期”。但SS之后,风向变了。投资者突然意识到:OpenAI——一个成立仅三年的初创公司——正在以国家基建的规模撬动万亿资本。而整个科技生态,从英伟达的GPU、甲骨文的云基础设施,到谷歌和Meta的广告收入,其实都在押注OpenAI最终能成功商业化。

问题来了:OpenAI到底怎么赚钱?它的GPT模型固然强大,但企业客户是否愿意为API付费?能否构建可持续的SaaS商业模式?这些问题过去可以被“长期主义”轻轻带过,现在却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OpenAI无法兑现其商业承诺,它拉动的整个AI资本开支链条——从数据中心、电力、冷却系统到芯片采购——都可能面临估值坍塌。市场开始意识到,自己买的不是“AI未来”,而是“对一个创业公司的隐性看涨期权”。

更令人不安的是,SS揭示了AI生态前所未有的“互锁性”(interconnectedness)。OpenAI与微软、软银、甲骨文、Coreweaves等公司形成了一张复杂的融资与算力供应网络,甚至出现了“循环融资”结构:软银投资OpenAI,OpenAI承诺采购甲骨文算力,甲骨文再通过项目融资回流给软银系基金。这种结构在顺周期时能放大收益,但在逆风时极易形成系统性风险。一位顶级CIO私下感叹:“他们已经大到不能倒,但如果真倒了,整个AI板块的估值中枢都会下移。”



【第二幕:政府介入的双刃剑——从加速器变成不确定源】

山姆在多个场合暗示:“给我们几个月,一切都会明朗。我们没那么疯狂,是有计划的。” 这句话看似安抚,实则打开了一个危险的政策缺口。过去,AI被视为纯粹的市场驱动创新;现在,SS的规模之大,已经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介入。美国能源部开始评估电网能否支撑2028年后的AI数据中心集群,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讨论频谱分配用于AI边缘计算,甚至国会山都开始听证——伯尼·桑德斯等人近期密集发声,质疑数据中心对水资源、土地和本地社区的冲击。

政府介入本可加速AI基建审批,比如简化电力并网流程或提供税收优惠。但现实是,公众对AI的疑虑正在上升:白领岗位是否会被AI代理(AI Agents)取代?企业自动化若全面实现,消费支出和广告收入是否会萎缩?要知道,谷歌和Meta的核心收入仍来自广告,而广告预算与就业市场高度正相关。如果AI导致大规模结构性失业,这两家公司的营收曲线可能提前见顶,进而削减其每年千亿美元级别的资本开支。

这种政策与社会情绪的不确定性,是过去三年AI牛市中几乎不存在的变量。如今,它成了悬在每一个AI相关股票头上的“灰犀牛”。投资者不再问“AI会不会成功”,而是问“社会是否允许它以当前速度成功?” 这种范式转移,直接压制了市场对远期现金流的折现信心。



【第三幕:金融体系承压——万亿承诺引爆信用风险重估】

1.4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它几乎等于整个美国私人信贷市场的规模。当OpenAI及其合作伙伴宣布如此庞大的支出计划时,华尔街的风控模型立刻拉响警报。甲骨文(Oracle)和Coreweaves的信用违约互换(CDS)利差迅速走阔,反映出债权人对它们资产负债表可持续性的担忧。更隐蔽的风险藏在表外结构中:比如Meta与Blue Owl合作设立的270亿美元“Hyperion”特殊目的载体(SPV),将数据中心债务转移给私募信贷基金。这种操作虽然美化了财报,却让系统性杠杆难以追踪,一旦AI需求不及预期,这些SPV可能成为新的雷曼式黑箱。

讽刺的是,如果SS的规模只有一半,市场或许还能维持“温和乐观”的叙事,继续享受2027-2028年的可见增长。但山姆的豪赌太过激进,反而“火上浇油,却浇灭了火焰”——投资者被巨额数字吓到,开始质疑整个AI资本开支的合理性。过去可以忽略的远期风险,如今被提前八年拉到眼前:电网能否支撑?水资源够不够?地方社区会不会抗议?这些ESG(环境、社会、治理)问题,过去是加分项,现在成了估值折价项。



【第四幕:市场风格切换——从叙事狂欢到盈利为王】

情绪的转变迅速体现在股价上。甲骨文回吐了此前因“巨额剩余履约义务(RPO)”带来的全部涨幅;核能、量子计算等高度投机的AI关联板块集体回调;每一次OpenAI新合作官宣,市场的反应从欢呼变成冷漠甚至抛售。导火索或许是美联储官员的鹰派言论,或是山姆在BG2播客中过于随意的表态,但深层原因是市场对SS背后不确定性的集体消化。

资金开始从“故事型”股票撤离,转向有真实盈利支撑的公司。Shopify、Palantir、特斯拉、Unity等高增长但低盈利或负现金流的公司持续跑输大盘;而内存(DRAM/NAND)厂商却逆势走强——为什么?因为内存价格每天都在现货市场跳涨,分析师只需打开报价网站,就能立刻更新盈利模型,无需依赖对2030年AI需求的幻想。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确定性,在当前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市场正在经历典型的“范式冲击后遗症”: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分配资本、重新评估每个公司的独特价值。AI的故事没死,但讲故事的方式变了。未来的赢家,不再是那些喊口号最响的,而是能证明自己商业模式可盈利、现金流可自持、技术壁垒可维持的公司。



【尾声:非泡沫的破灭,恰是健康的开始】

或许我们可以借用dylan522p的调侃:AI投资史将被划分为“山姆挥霍前”(BSS)与“山姆挥霍后”(ASS)——虽然这个缩写不太雅观,但足够传神。BSS时代是直线狂奔的G点期,人人相信AI将重塑一切;ASS时代则是冷静审视的成年期,市场开始问:“你凭什么?”

SS没有制造一个泡沫,却戳破了一个集体幻觉。它让投资者意识到,AI不是自动印钞机,而是一场涉及技术、能源、金融、政策与社会接受度的复杂博弈。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玩法已变。从今往后,基本面、现金流、单位经济效益(Unit Economics)和执行能力,将比宏大叙事更重要。

AI超级周期仍在继续,只是不再允许盲目狂欢。这或许令人失望,但对长期投资者而言,这才是真正健康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