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V神深度剖析“银河大脑抵抗性”——一种衡量思维方式是否容易被滥用的关键标准。他揭示了“必然主义”“长期主义”“道德厌恶包装”“金融话术美化”“权力最大化”等六大低抵抗性思维模式,呼吁回归原则、警惕利益驱动的理性化说辞,尤其在AI与加密领域更需清醒。
大家好,今天我们聊一个极其重要、但被大多数人忽略的认知陷阱——银河大脑抵抗性(Galaxy Brain Resistance)。
这个词,乍一听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其实是以太坊创始人V神色Vitalik Buterin 在一篇重磅文章中提出的全新思维评估标准。
Vitalik 是谁?他是2014年创建以太坊的天才少年,如今30岁出头,却早已是全球去中心化系统思想的灯塔人物。他不追热点、不带货、不搞FOMO营销,常年埋头写技术哲学长文,思考的都是人类文明级的问题:如何构建可信协作系统?技术发展应以谁的利益为先?我们该如何避免用“聪明”的逻辑为自私行为洗地?
而这篇发布于2025年11月7日的文章《银河大脑抵抗性》,正是他对当下AI狂热、加密泡沫、政治极端言论乃至政策制定中“高级理性化”现象的一次系统性狙击。核心问题就一个:你的思维工具,是否容易被用来为任何立场辩护?如果是,那它就毫无信息量,甚至危险。
什么是“银河大脑抵抗性”?为什么它决定你能不能看清真相?
想象一下,有人告诉你:“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创作者经济平台,用户将组成数字民族国家,治理代币未来价值千亿!” 或者更极端的:“清除某个族群虽残酷,但百年后经济多增长0.5%,子孙将多享受12倍财富,这难道不值得?”
这些话听起来逻辑严密、格局宏大,但Vitalik 指出:它们的问题不在于“错”,而在于能证明一切,也就等于什么都不能证明(缺乏可验证性)。就像科学里的“可证伪性”——如果一个理论无论发生什么都自圆其说,那它就不是科学。同理,如果一套思维模式能被任何人拿来为任何目标辩护,那它就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Vitalik 把这种“谁都能用、怎么都能圆”的思维,叫做低银河大脑抵抗性(Low Galaxy Brain Resistance)。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所有锁,但正因为如此,它打不开任何真正重要的门。
真正的智慧,不是会讲漂亮故事,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就像文章里那句点睛之笔:“你只想走到第二步,然后停下。” 第一步是理解逻辑,第二步是判断动机——别被第三步、第四步的华丽推演带进沟里。
陷阱一:必然主义——“反正都要发生,不如我先干!”
硅谷最近流行一种论调:“全面自动化不可避免,人类终将失业,不如加速拥抱!” 听起来很“清醒”,但 Vitalik 一针见血:这根本不是预测,而是既得利益者的自我辩护。
某家AI公司天天喊“人类工作即将终结”,可真要终结,难道不能慢点?不能设计“人机协同”的过渡方案?不能让技术服务于人而非取代人?但人家不干,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就建立在“加速颠覆”之上。
必然主义的三大逻辑漏洞:
1. AI进步并非无限流动——少数头部玩家(如OpenAI、Anthropic)掌握核心进展,他们若刹车,整个行业真会慢下来;
2. 集体行动可改变轨迹——一个公司拒绝开发致命武器AI,能树立道德标杆,带动行业自律;
3. 选择空间远比想象丰富——不是“全有或全无”,完全可以探索“增强人类”而非“取代人类”的技术路径。
但现实中,必然主义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免除了道德责任。当你说“这是历史潮流”,你就不用回答“为什么是我来推动?”“谁承担代价?”这类扎心问题。记住:越是急着告诉你“别无选择”的人,越可能正在收割你的选择权。
陷阱二:长期主义——“为了子孙后代,今天必须牺牲你!”
长期主义听起来无比高尚:种树的人看不到树荫,修桥的人用不到桥。Vitalik 承认,长期眼光确实重要—— Ethereum以太网 之所以拒绝频繁硬分叉救用户,就是为了链的长期可信度;经济持续增长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能复利百年。
但问题在于:长期主义极易沦为叙事泡沫。因为未来太遥远,没人能验证你的故事真假。于是,“长期价值”成了万能遮羞布:
- 政客建一座“未来交通枢纽”,结果成了“鬼城桥梁”;
- 加密项目说“五年后改变世界”,结果团队跑路、代币归零;
- 有人鼓吹“让穷人投高风险币翻身”,实则把底层当成接盘侠。
Vitalik 提出辨别真假长期主义的铁律:看历史记录。经济增长有数百年数据支撑;物种保护有生态学证据;但“全球统一政府”“AI统治人类”这类宏大叙事,历史上全是灾难。
更讽刺的是,“我们正处前所未有时代”这句话本身,就是低抵抗性话术——每个泡沫破裂前,都有人说“这次不一样”。所以,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不是画大饼,而是在不确定中寻找可验证的小步长:比如先做低风险DeFi普惠金融,而非鼓吹百倍杠杆赌币。
陷阱三:道德厌恶包装——“我反对不是因为我讨厌,而是为了社会!”
有人讨厌海胆寿司,但不会要求全国禁吃;可一旦涉及公共政策,无数人就把个人审美包装成“道德义务”。
比如美国某些州立法禁止“实验室培养肉”,理由不是“我不吃”,而是“这是精英强加给人民的虫子食品!” 甚至引用“上帝创造真肉”这种宗教话术。俄罗斯政客反对LGBTQ+,不说“我讨厌”,而说“他们破坏国家道德根基”。
Vitalik 引用斯科特·亚历山大的观点:“道德织物”是个万能筐——你说同性婚姻会传播疾病,我说宗教学校会培养仇恨犯罪,双方都能用“保护社会”来打压对方。结果就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文化战争。
真正的自由社会应遵循一条底线:只有当行为对明确个体造成直接伤害时,才可动用公权力禁止。除此之外,别用“为你好”剥夺他人选择权。否则,今天禁合成肉,明天就能禁你穿的颜色。
陷阱四:金融话术美化——“高风险投资是阶级跃迁的正义之路!”
加密圈最毒鸡汤之一:“穷人需要10倍收益翻身,所以赌币是道德的!” Vitalik 怒斥:这是用底层苦难为投机洗地。
经济学基本常识:财富效用是凹函数——富人赚100万感觉一般,穷人亏10万可能倾家荡产。赌博式投资看似提供上升通道,实则是零和甚至负和游戏:赢家升半级,输家跌两级。
更虚伪的是,说这话的往往是已财务自由的KOL,他们靠喊单收智商税,却把责任推给“穷人自己贪心”。Vitalik 强调:真正普惠的DeFi,应是低风险、抗审查、提供稳定收益的工具,比如让发展中国家用稳定币规避通胀,而非教人梭哈土狗币。
所以他坚持用“低风险DeFi”而非“好DeFi”——因为“好”太主观,而“低风险”有明确标准,难以被银河大脑话术扭曲。记住:任何鼓动你押上全部身家的“机会”,本质都是赌场。
陷阱五:权力最大化——“给我权力,我就能拯救世界!”
AI安全圈流行一种逻辑:“末日将至,我必须先掌握资源和权力,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Vitalik 尖锐指出:这和独裁者的话术一模一样。
在“拯救人类”名义下,积累财富、控制技术、影响政策——这些行为与纯粹的权力欲完全一致。外界根本无法区分你是“悲悯救世主”还是“精致利己者”。更危险的是,权力会腐蚀初心。
研究显示,有效利他主义者每年价值观漂移率达10%,十年后你可能根本不认当年的自己。
陷阱六:“我在内部改变它!”——最自欺的职场幻觉
AI行业常见辩解:“我不加入巨头,谁来推动安全?我在内部发声更有用!” Vitalik 幽默回应:从外部看,你的行为和其他追求高薪的员工毫无区别。
俄罗斯技术官僚的悲剧再次印证:系统会吸收一切“温和改良者”。当你依赖体制生存,你的“谏言”就会变成“优化执行”,最终帮助体制更高效地作恶。真正的改变,往往来自外部压力、道德坚守,而非内部妥协。
如何避免被“银河大脑”洗脑?Vitalik 的两大解药
第一,坚守原则(Have Principles)。别总用结果倒推行为——“偷富人钱不道德?但他们反正不缺这点!” 这种功利主义思维极易滑坡。V神提倡规则功利主义:先制定普适规则(如“不伤害无辜”),再严格执行。原则不是枷锁,而是防止你被即时欲望绑架的护栏。
第二,拿对筹码(Hold the Right Bags)。你的立场,往往由你持有的“筹码”决定——是股票、是社交圈、还是居住地。V神 直言:别为加速AI自主化的公司工作,也别住在硅谷。因为环境会重塑你的价值观。想保持清醒?物理隔离那些天天鼓吹“颠覆一切”的圈子。
卡帕西点评:
卡帕西软件2.0:人类所有工作中只要能验证的任务都可交给AI
终于有空把这篇好文看完。我经常在网上刷到这种话术:
“听起来离谱的事儿,其实贼对,因为哥能给你扯出宇宙级大道理。”
说白了就是拿高大上的理由给自己贴金,听着特唬人,自己也爽。
拿《十诫》举个例子:它直接说“别杀人”,而不是先算一条“人命值多少”的公式。这就把“为了伟大目标能不能杀人”的歪脑筋直接掐死,省得有人天天在那儿算小账。
最后那两条建议也特实在:
- 别双标,先整几条死理儿放心里。
- 钱和人都别投错坑,该割肉割肉,该拉黑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