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罕见采用“双CEO”架构,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主攻研究与算力,前Instacart女掌门Fidji Simo执掌应用与商业化。本文深度剖析其治理结构、产品战略、盈利路径与社会风险应对,揭示这家全球最有价值AI公司如何在扩张狂潮中驾驭使命与商业的双重挑战。
Fidji Simo是谁?她凭什么和Sam Altman平起平坐,担任OpenAI应用业务的CEO?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个名字,那你可能错过了硅谷过去三年最被低估的掌舵者之一。
Fidji Simo,出生于法国南部渔港城市塞特(Sète),早年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深造,后加入Facebook(现Meta),一路做到Facebook App负责人,掌管全球数十亿用户的核心产品体验。2021年,她空降Instacart出任CEO,仅用两年时间就带领这家生鲜电商成功IPO,成为硅谷少有的女性掌舵人之一。
如今,她再次出山,加盟全球瞩目的AI巨头OpenAI,出任“Applications CEO”——一个听起来有点拗口、实则权力巨大的职位。她不负责大模型怎么训练、GPU怎么堆,但她管的是:ChatGPT怎么做、怎么赚钱、怎么不让用户在崩溃时被AI一句话送进急诊室。
换句话说,Altman造“大脑”,Simo造“身体”和“钱包”。这种分工,在科技公司史上都属罕见。
OpenAI现在的组织架构,简直可以用“魔幻现实主义”来形容。它本质上仍是一个非营利组织(OpenAI Inc.),但旗下控股一家“公共利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而这家营利实体又反过来被非营利董事会牢牢控制。
更离谱的是,现在这家公司居然有两个CEO:Sam Altman是“总CEO”,统揽全局,主抓研究、模型、算力基础设施;Fidji Simo则是“应用CEO”,负责除了研究和算力之外的一切——包括产品、商业化、用户安全、心理健康、广告策略、零售合作、企业服务,甚至那个神秘的硬件项目。
这种“双头龙”结构,看似混乱,实则精准切割了OpenAI当前最核心的矛盾:科研理想主义 vs 商业现实主义。
Altman可以继续做他的“AGI布道者”,不用天天琢磨怎么给投资人交代财报;
Simo则可以甩开膀子,把GPT变成人人离不开的“数字私人助理”,从购物顾问到心理陪聊,从求职平台到健康管家,无所不包。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她得让这800万日活、8亿周活用户,既离不开ChatGPT,又不会被它“误伤”。
Simo自今年8月上任以来,几乎没怎么出现在旧金山总部。原因不是摆架子,而是她正经历一种名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慢性病复发——长时间站立可能导致晕厥。于是,她选择在洛杉矶家中远程办公。(微信上遥控CEO)
但别以为她“隐身”了。据多位员工透露,Simo在Slack(类似微信)上的活跃度堪称“恐怖”:从早上8点到午夜,她几乎随时在线,五分钟内必回消息,五分钟内能接电话,还能精准切入各个产品频道,提出尖锐问题或分享产品直觉。
这种“数字在场感”,反而在OpenAI这个重度依赖Slack沟通的公司里如鱼得水。
要知道,新员工刚加入OpenAI时,常被上百个Slack频道和瀑布般的信息流“淹没”。但Simo不仅没被冲垮,反而成了最活跃的“频道潜水员”。她不是来打卡的,她是带着使命来的:把OpenAI从一个“研究实验室”彻底转型为“全球级产品公司”。
她的产品哲学非常清晰:少即是多,聚焦胜于泛滥。
面对OpenAI疯狂扩张的野心——主权AI合作、自研芯片、硬件设备、零售联盟、万亿级算力投资——Simo的口头禅却是:“我们不争地盘,我们争‘少做点事’。”
这听上去矛盾,实则高明。
她深知,当一个公司同时推进几十个方向时,最容易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陷阱。
她的策略是:砍掉边缘项目,集中火力打造少数几个“非你不可”的核心体验。
上任短短几个月,她已主导推出多个关键产品。首先是Pulse——一个能自动同步用户日历、聊天记录和反馈,生成高度个性化信息流的智能代理。比如,每天早上告诉你:“今天有两个会议,第三个会议前记得吃药;另外,有一篇关于POTS的新研究刚发表,摘要如下……”
更神奇的是,她丈夫——一位全职巧克力匠人——在Pulse建议下,为今年的圣诞倒数日历藏了彩蛋信息,结果大受欢迎。
此外,她还紧急上线了AI认证与就业平台,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认证1000万劳动者,帮助他们在AI时代转型;同时大幅升级ChatGPT在用户遭遇心理危机时的响应机制,甚至开始训练模型识别“躁狂症”——比如用户说“我两天没睡觉但感觉超棒”,普通人觉得是兴奋,心理学家却知道这是危险信号。
但最令外界关注的,还是她的盈利路径图。
OpenAI每年烧掉数十亿美元,靠的是微软输血和风投信仰。
Simo很清楚:信仰不能当饭吃。
她提出的变现逻辑很简单:把“专属私人助理”卖给每个人。过去只有富豪才请得起私人购物顾问、旅行规划师、理财教练、健康督导,现在ChatGPT可以给80亿人提供类似服务。“我们才刚刚开始挖掘价值,”她说,“一旦产品够强,用户自然愿意付费。”
在企业端,她认为当前的ChatGPT Enterprise和API只是“薄薄一层”。真正的机会在于构建“行业级AI智能体”——比如医疗代理能调阅病历、法律代理能起草合同、销售代理能自动生成报价。这些要么由OpenAI自己做,要么开放平台让第三方开发者共建生态。无论哪种,都依赖一个前提:算力够不够。
说到算力,就不得不提OpenAI那笔笔天价数据中心订单。外界传言其正签署数千亿美元级别的算力采购协议,合作方包括软银、甲骨文、CoreWeave等。很多人担心这是否“击鼓传花”——用未来的收入赌现在的GPU。但Simo直言:“内部GPU缺口大到令人窒息。我们有一堆产品因为算力不足无法全量上线,比如Pulse本该免费,现在只能限于Pro用户。” 她强调,这些投资方都是“深度了解我们业务的成熟伙伴”,并非盲目押注。
换句话说:OpenAI不怕烧钱,怕的是有钱买不到GPU。而Simo作为应用端负责人,每天都在和算力瓶颈搏斗。她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我能拥有无限算力,明天就能让用户免费用上Pulse。”
在隐私与广告问题上,Simo展现出罕见的克制。尽管ChatGPT掌握用户最私密的数据——从工作文档到情感倾诉,从购物偏好到健康困扰——但她明确表示:“广告模型必须彻底重构。用户讨厌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数据滥用。” 她透露,目前ChatGPT绝不会因商业合作而推荐付费产品,未来即使引入广告,也必须建立在“用户明确有购物意图”且“体验极致流畅”的前提下。
更关键的是,她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AI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抬高创造的地板”。
她以朋友为例:一个小镇创业者,从未接触过顶级咨询公司,但ChatGPT给出的商业计划书“虽然比不上高盛,却比她过去所有资源加起来都强十倍”。这种“普惠创造力”,才是AI真正的社会价值。
作为一位公开患有慢性病的高管,Simo的领导方式也极具启发性。她在入职第一天就向全员坦白病情:“我不是不想来办公室,是我有时必须躺着工作。” 这种脆弱性反而建立了信任。她用超高频的数字沟通(Slack、Zoom、文档批注)弥补了物理缺席,甚至让团队觉得“她比在办公室还容易找到”。
她在Meta时期就经历过高危妊娠和长达五个月的卧床,却坚持在病床上主持Facebook Live会议。后来POTS加重,但她从未让病痛定义职业上限。“我想证明,慢性病患者也能站在科技最前沿。” 她说,“只要公司愿意提供合理便利,人才就不会流失。”
面对AI取代人类的恐慌,Simo态度坚定:“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AI只是放大器。”
她以10岁女儿为例:孩子用ChatGPT写歌、写书、开“虚拟公司”,从想法到成品只需几小时。
“我们生来就是创造者,只是长大后忘了。” 她允许女儿在监督下使用ChatGPT,因为“禁用不如引导”。
至于“AI毁灭人类”的末日论?她承认风险存在,但强调OpenAI已将安全置于核心:“我们不是在赌运气,而是在每一步都嵌入防护机制。” 从Sora视频模型的家长控制,到心理健康干预,再到版权合作框架,她推动的每一项产品更新,都试图在创新与责任之间走钢丝。
最后,当被问及是否想取代Altman成为OpenAI唯一CEO时,Simo一笑置之:“Sam做的事,我做不了。而我手里的事,够我干十年。” 这不是客套,而是清醒。Altman在华盛顿游说、在全球拉算力、在实验室盯模型;Simo则在千万用户的需求缝隙中,一针一线缝制AI的“人性外衣”。
如今的OpenAI,正站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它既想定义AGI的未来,又必须回答“明天的电费从哪来”。而Fidji Simo,就是那个把宏大叙事落地为日常体验的关键人物。她不是光环下的明星,却是AI帝国真正的“造钟者”。
Fidji Simo背景补充:法国籍科技高管,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毕业,前Meta Facebook App负责人,前Instacart CEO(带领公司2023年成功IPO),以产品规模化与用户体验著称。2024年8月加入OpenAI,任Applications CEO,负责ChatGPT产品线、商业化、安全与社会影响。公开患有POTS,倡导职场对慢性病患者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