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ric8Labs押注电化学3D打印,剑指AI数据中心散热革命

Fabric8Labs获5000万美元融资,由NEA和英特尔资本领投,SK海力士等巨头跟投,全力扩产其电化学增材制造(ECAM)技术,专攻AI/HPC散热、射频通信与功率电子三大高增长赛道,打造美国本土高精尖零部件制造闭环。


一、5000万美元到账,美国制造迎来“原子级”跃迁

2025年11月13日,一则看似低调却暗藏风暴的新闻悄然登上PR Newswire——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Fabric8Labs公司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

这可不是普通的制造业融资,而是一场瞄准AI时代“命门”——热管理、射频通信与功率电子——的精准打击。

要知道,如今全球AI芯片的功耗已迈入“千瓦时代”,H100单卡热设计功耗(TDP)高达700瓦,GB200 Superchip更是突破1200瓦,服务器机柜整体功率密度飙升至100kW/机柜以上。

如果散热跟不上,再强大的算力也得“自燃”。而Fabric8Labs手握的“电化学增材制造”(Electrochemic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ECAM)技术,正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生。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3D打印,而是在室温下通过电镀原理,以原子级精度“生长”出三维金属结构,无需高温、无需激光、无需昂贵后处理,成品表面光洁度高、几何自由度大,特别适合制造微通道散热器、3D射频天线、高电流互连件等复杂功能部件。

这笔钱到账后,其美国本土年产能将从500万件猛增至2200万件,几乎翻了四倍半,目的只有一个:让客户从原型验证到大规模量产“无缝切换”,彻底摆脱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

  

二、顶级资本站台,名单背后全是硬科技玩家

这轮融资的阵容堪称“硬科技全明星队”:由全球顶级风投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和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联合领投,现有股东包括泛林集团(Lam Research)旗下的Lam Capital、TDK Ventures、SE Ventures(前身为施耐德电气创投),新晋投资者更是星光熠熠——日本丸之内创新伙伴(Marunouchi Innovation Partners)、韩国存储巨头SK海力士(SK hynix)、通信设备龙头爱立信旗下的Ericsson Ventures、美国建材巨头Masco的创投部门,以及全球印刷与电子材料龙头凸版(Toppan)的Toppan Global Venture Partners。

这份名单透露出几个关键信号:

首先,英特尔和SK海力士的加入,意味着ECAM技术已深度切入半导体与先进封装生态;
其次,爱立信和TDK的入局,表明其在5G/6G射频前端和卫星通信领域的应用获得认可;
最后,SE Ventures和Masco的参与,则暗示该技术在能源与工业电力电子场景的潜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投资方几乎都来自制造业或电子产业链上游,说明Fabric8Labs不是“纸上谈兵”的科研项目,而是已被产业界验证具备量产可行性与商业价值的平台型技术。这种“产业资本+财务资本”的双重背书,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含金量极高。

  

三、ECAM技术详解:室温“种”金属,颠覆传统制造逻辑

ECAM(电化学增材制造)到底有多神奇?简单来说,它把传统电镀从“平面涂层”升级为“三维构型”。

在传统电镀中,金属离子在阴极表面还原沉积,形成均匀薄膜;而ECAM通过精密控制电解液流动、电流密度分布和掩模(mask)设计,可以在特定区域逐层“生长”出复杂的三维铜结构,精度可达微米级,表面粗糙度Ra < 0.1 μm,接近机械抛光水平。

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在室温下进行,能耗极低,且无需支撑结构——因为液体电解质本身就是“天然支撑”。

举个例子:Fabric8Labs展示的“硅基板上直接打印铜散热结构”,传统方式需先用光刻+蚀刻做出微通道模具,再用钎焊或扩散 bonding 将铜盖板贴合,步骤繁琐、热阻高、良率低;而ECAM可直接在硅芯片背面“电镀”出高纵横比的微柱阵列或蛇形流道,实现“芯片-散热器一体化”,热阻下降30%以上。

再比如“PCB上直接打印相控阵天线”,传统方案需用LTCC(低温共烧陶瓷)或金属冲压件组装,体积大、重量重;ECAM则能在FR-4或高频基板上原位生成三维辐射单元,天线效率提升、SWaP-C(尺寸、重量、功耗与成本)全面优化。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制造逻辑,让设计师彻底摆脱工艺约束,进入“功能驱动设计”的新纪元。

  

四、三大应用场景:AI散热、卫星通信、电动车电驱全包圆

Fabric8Labs明确将火力集中在三大高增长赛道,每一项都直击行业痛点。

首先是AI/HPC热管理——随着液冷成为数据中心标配,从冷板式(Cold Plate)到浸没式(Immersion),再到Direct-to-Silicon(芯片直连冷却),散热结构越来越复杂。ECAM可制造内部带微米级涡流发生器的冷却流道,大幅提升换热系数;也可在3D堆叠芯片(如HBM + GPU)之间嵌入微型热虹吸结构,实现局部热点精准压制。

其次是无线通信(RF)——低轨卫星(LEO)星座如星链(Starlink)、亚马逊Kuiper对轻量化、高增益相控阵天线需求激增。ECAM能在柔性或刚性基板上直接打印Ka/V波段天线阵列,无需额外组装,降低信号损耗,同时支持曲面共形集成。

最后是功率电子——电动车800V高压平台对SiC/GaN模块的封装提出更高要求。ECAM可打印高导电率铜互连、集成磁芯电感、甚至嵌入式散热底座,将传统多层DBC(直接键合铜)基板简化为单层结构,减少界面热阻与寄生电感,提升功率密度与可靠性。

这三块市场,2025年全球规模合计超3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Fabric8Labs的切入时机堪称完美。

  

五、美国制造回流:ISO9001+ITAR双认证,打造“可信供应链”

Fabric8Labs特别强调其“美国本土制造”属性。其位于加州的工厂已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完成ITAR(国际武器贸易条例)注册——这意味着其产品可用于国防、航天等敏感领域,客户无需担心出口管制风险。

对于英伟达、AMD、英特尔等芯片厂商而言,拥有一个可信赖、高响应、本地化的先进零部件供应商,比单纯追求成本更低更为重要。尤其是在AI服务器供应链中,散热模块、射频前端、电源管理单元等“小而精”的部件,往往成为产能瓶颈。

Fabric8Labs的扩产,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最后一公里”问题。公司CEO Jeff Herman在声明中直言:“我们正在重塑关键组件的设计与制造方式,提供性能、可靠性与供应链韧性,让客户快速创新并部署先进系统。” 这句话背后,是对“Just-in-Time”全球化供应链脆弱性的深刻反思,也是对“Resilient, Near-shored Manufacturing”新范式的坚定押注。

  

六、创始人与团队:从实验室到量产,八年磨一剑

Fabric8Labs成立于2015年,由Jeff Herman联合创立。Herman拥有深厚的工程与产业化背景,曾在多家先进制造企业担任高管,深谙从技术原型到商业落地的全过程挑战。公司核心团队集结了电化学、微纳加工、热流体、射频工程等多领域专家,不少成员来自英特尔、应用材料、Lam Research等半导体设备巨头。

过去八年,他们默默打磨ECAM工艺窗口,从实验室厘米级样品,到中试线百件级验证,再到如今千万件级量产准备,每一步都踩在产业需求爆发的节拍上。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虽未公开披露具体客户名单,但从其展示的应用案例(如硅基散热、PCB天线)以及投资方阵容(英特尔、SK海力士、爱立信)可推断,其已进入头部芯片厂、通信设备商与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商的供应链体系。

这种“低调务实、技术驱动”的风格,在当前浮躁的硬科技投资环境中尤为难得。

  

七、未来展望:不止于零件,而是系统级集成平台

Fabric8Labs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做“高端零件代工厂”。其官网强调,ECAM技术正赋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先进热管理、电源管理组件与半导体封装”。

这意味着,未来其可能从单一部件供应商,升级为系统级解决方案提供商。例如,为AI服务器厂商提供“芯片-封装-冷却”一体化设计服务;为卫星制造商提供“天线-射频前端-热控”集成模块;甚至为电动车厂定制“SiC模块-母排-液冷底板”三合一功率单元。

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将极大提升客户粘性与产品附加值。此外,ECAM平台具备材料扩展性——目前以铜为主,但未来可兼容镍、金、锡乃至合金体系,进一步拓宽应用边界。

随着5000万美元资金注入,公司计划大幅扩充制造、设计、质量与工艺工程团队,这不仅是产能扩张,更是技术生态的构建。可以预见,在未来3-5年,Fabric8Labs将成为美国先进制造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可能催生新的行业标准。

  

八、对中国产业链的启示:液冷散热与先进封装需加速突围

作为长期关注AI基础设施与液冷技术的观察者,Fabric8Labs的崛起对中国产业界有三点警示:

第一,高精度金属增材制造已从“炫技”走向“量产”,国内在电化学3D打印领域布局仍显薄弱,多集中于激光/电子束熔融,能耗高、后处理复杂;

第二,AI散热已进入“芯片级直连冷却”时代,国内液冷厂商多聚焦冷板与管路,对微结构散热器、相变材料集成等前沿方向投入不足;

第三,半导体先进封装中,热-电-力多物理场协同设计成为关键,而ECAM这类可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制造技术,正是突破摩尔定律瓶颈的新路径。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已有部分高校与初创企业在电沉积3D打印方向探索,但距离产业化仍有差距。Fabric8Labs的案例提醒我们:下一代制造竞争,不仅是设备之争,更是材料、工艺、设计与供应链的系统性对决。

  

九、结语:一场静悄悄的制造革命正在发生

5000万美元,对动辄百亿估值的AI大模型公司而言或许只是零头,但对Fabric8Labs这样的硬科技制造企业来说,

却是撬动整个产业格局的支点。它没有炫目的大模型,没有流量密码,只有一项能在室温下“生长”金属的底层技术,却精准卡位在AI、通信、能源三大黄金赛道的交汇点。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美国大力推动“再工业化”的今天,这种扎根本土、技术自主、量产可靠的先进制造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珍贵。

Fabric8Labs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颠覆,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车间里,以原子为笔,以电流为墨,悄然重写未来的制造规则。而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