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形式化和表征也有局限性

关于计算形式化和表征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应该从休伯特·德雷福斯那里读到什么?

休伯特·德雷福斯是谁?
德雷福斯的工作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行为和技能的本质,以及人工智能的局限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1929-2017)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当代现象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和人工智能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学术背景:德雷福斯从1960年到196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哲学,之后从1968年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哲学与文学教授。
  2. 现象学研究:他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梅洛-庞蒂对人类日常知觉活动的阐释,并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现象。
  3. 人工智能批评:德雷福斯以其对人工智能的批评而闻名。1965年,他以兰德公司顾问的身份发表了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报告,对当时人工智能研究的乐观预测提出了质疑。
  4. 具身认知理论:他强调具身熟练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某些行为和技能是无法完全用概念和理性来解释的,而是受到"运动意向性"的主导。
  5. 哲学贡献:德雷福斯的工作跨越了现象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有重要影响。他与查尔斯·泰勒合着的《重拾现实主义》(Retrieving Realism)是他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

计算形式化和表征方法
从休伯特·德雷福斯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读到关于计算形式化和表征方法局限性的几个关键见解:

  1. 直觉优于理性:德雷福斯认为,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是直觉,而非理性。他强调,在某个领域获得经验后,人们只有在初次学习时才会依赖形式化规则
  2. 具身和情境化的智能:德雷福斯主张智能是具身和情境化的。这意味着智能不仅依赖于身体,还与智能主体所处的环境上下文以及元素与其背景上下文的有意义关系密切相关。这种观点质疑了将现实简化为形式化实体的做法。(DDD有界上下文、界限上下文 #BC)
  3. 非表象化理解:德雷福斯强调,人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首先是以非表象化和非形式化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的。
  4. 运动意向性:德雷福斯认为,某些具身熟练行为完全受运动意向性主导,排除了概念和理性的介入。他特别强调了"完全沉浸的行为",这种行为剥离了第三人称视角,清除了意识活动中的反思结构。
  5. 对符号人工智能的批评:德雷福斯批评了符号人工智能方法,认为机器无法在明确定义的形式区域之外操作符号。这反映了他对形式化方法在模拟真实世界智能时的局限性的看法。
  6. 知识表征的局限性:德雷福斯的工作揭示了人工智能领域面临的挑战,包括基础知识的缺乏、计算的复杂性以及知识表示结构的局限性。
通过这些观点,德雷福斯强调了人类智能的复杂性和情境依赖性,以及形式化和计算方法在捕捉这种复杂性时所面临的根本挑战。他的工作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提供了重要的哲学视角。

从技术现象学到人工制品的本体论
杰克·雷诺兹David J. Rey 的论文探讨了从通过现象学理解技术到考虑人工制品的本体论的转变。该论文深入探讨了技术人工制品不仅仅是工具,而且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和与世界互动的本体论地位。

雷诺兹Rey 的工作对技术哲学论述做出了重大贡献,探讨了技术人工制品除了功能用途之外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杰克·雷诺兹在论文《从技术现象学到人工制品的本体论》中提出的主要论点是:

  1. 本文探讨了从通过现象学理解技术到考虑技术产物的本体论的转变。
  2. 它认为技术产物的本体论地位超越了其作为单纯工具的功能用途,而是影响人类的生存和与世界的互动。
  3. 该作品通过探索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之外的深层含义,为技术的哲学论述做出了贡献。
  4. 该论文以休伯特·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为基础,将其转向当代思维预测处理模型
  5. 它试图建立“框架问题”对心智和认知的预测处理描述的广泛适用性。
总之,技术产品的本体论地位及其对人类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参与了围绕人工智能和预测处理模型的哲学辩论

这种思想的源头:

1、海德格尔工具论:

  • 工具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使用者、目的、环境等构成一个整体性关系网。 例如锤子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木匠、木板、房屋建造等相结合。
  • 工具的使用中才真正导致其不可用。在未被使用时,工具处于危险之中。(用得不对与工具本身毫无关系,不能用锤子当成螺丝刀用)
  • 工具的本质不在于功能,而在于它所开启的世界。工具使人与世界发生联系,让事物以新的方式呈现

2、唐·伊德的后续现象学

  • 伊德的分析超越了海德格尔对工具的理解,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生活本体论。
  • 伊德的后续现象学分析框架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
  • 他提出了四个人类媒介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关系、阐释关系、关系和关系。这些关系揭示了人类媒介如何调节人类的意向和经验。

唐·伊德的后现象学分析框架为理解人类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提出了第一步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1. 具身关系(体现关系):人工制品数量延伸或放大了的感官被使用者所体验,例如眼镜、手机等。
  2. 诠释关系(解释学关系):人工制品的数量需要被解释的文本或图像呈现给使用者。例如仪表盘、扫描图像等。
  3. 他者关系(他者关系):人工制品作为重建者与用户在交互的地方。例如机器人、虚拟助手等。
  4. 背景关系(背景关系): 人工制品的数量隐藏在环境中的性质中,例如电力系统、交通信号灯等。

杰克·雷诺兹David J. Rey 的论文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路,认为技术制品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对人类生存和与世界和谐发展的贡献。


REYFTP-2 如何将预测处理与德雷福斯的批评结合起来
杰克·雷诺兹的论文《构建预测思维:我们为什么应该重新思考德雷福斯》将思维的预测处理 (PP模型) 模型与休伯特·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 (AI) 具有影响力的批评结合在一起。关键点是:

  1. 德雷福斯认为,人类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判断往往是直觉的,而不是规则的。这种直觉的专业知识植根于人类习惯和技能的环境敏感性和具体性。
  2. 德雷福斯声称“框架问题”:难以通过计算对人类常识和直觉的灵活性、上下文相关的性质进行编程。这也是是“传统人工智能”(GOFAI)的一个根本限制。
  3. 德雷福斯批评“传统人工智能”(GOFAI)未能解释人类智力和技能的具体化和情境依赖性(上下文依赖性)。他指出,“框架问题”是核心问题。
  4.  PP 的各种哲学版本(包括 Hohwy 和 Clark 的作品)如何难以完全捕捉 德雷福斯所强调的人类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情境敏感性和具体性,特别是在建立相关性和灵活的上下文切换方面。尽管 PP 不像 GOFAI 那样以符号为导向,最终还是难以解决生物和基于人工预测的系统之间的认知差异
  5. 雷诺兹通过预测误差最小化来解释所有认知,又能充分解释德雷福斯所强调的人类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具体化、指示性特征。

总结:

  • 关系、整体论,#涌现
  • 意义取决于上下文,具体语境
  • 人类认知是上述两种特性的混合智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