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F1:红牛翻车

banq


上周末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举行,汉密尔顿赛车开幕,红牛车队却因赛车问题表现不佳。

红牛制造了一辆无法驾驶的赛车吗?

红牛制造了一场难以驾驶操控的赛车。虽然维斯塔潘凭借先进的技术勉强能开,但其他方案(如劳森)完全无法适应——这对驾驶技术要求过高,转向过度,操作宽度明显,导致除维斯塔潘外的备战间隔或垫底。

车队技术指挥承认设计过于激进,牺牲了稳定性。

本质上,为急救技术定制的“偏科赛车”,适合所有的改装。

上周末,F1赛车在上海举行了2025年中国站的比赛。热闹的比赛里啥都有:赛车你追我赶的刺激赛事、短跑赛和正赛的冠军争夺、车队和车队之间的勾心斗角、听说赛车技术要大改的小道消息,还有关于比赛到底算运动还是表演的架子。

现在上海赛车场周围全是高楼,和去年刚建好的完全时不一样。这次是设计师赫尔曼·蒂尔克在2005年左右的搞的,最特别的是1号弯和2号弯会越转越窄,还有F1截止赛程里最后的直道。他们今年把路面重新铺了,把坑坑洼洼都填平了,抓地力变强了——其实去年比赛前就该弄完这件事的了。

法拉利倒霉事:
勒克莱尔和汉密尔顿都被取消成绩。勒克莱尔因为赛车比规定轻了1,汉密尔顿因为然而却把车底一块木头做的“合规板”磨得太薄了——这说明他赛车开得太贴地了。

红牛车队现在问题很大:
红牛今年造的车连他们的王牌都难开。

虽然他在澳大利亚站拿了第二名,但那全靠他硬撑着。

维斯塔潘想要一辆前部抓地力巨大的赛车,红牛车队在过去取得了许多成功,并朝着这个设计方向努力。

这里“前部抓地力巨大”的赛车通常指的是赛车前部具有非常强的抓地力,使得车头在转弯时能够更稳定地“咬住”赛道,从而使得车手在过弯时能够更早地加速出弯,提高单圈速度。

在赛车设计中,前部抓地力强通常意味着:
1. 转向反应灵敏:车头在转弯时能够迅速响应车手的转向操作,使得赛车能够更精准地进入弯道。
2. 过弯稳定性高:由于前部抓地力强,赛车在过弯时不容易出现转向不足(即“推头”现象,车头无法按照车手预期的路线转弯,而是继续向前滑行)。
3. 出弯加速快:由于前部抓地力强,车手可以更早地开始加速,因为车头在出弯时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出现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的情况。

然而,如果前部抓地力过强,可能会导致后部抓地力相对不足,从而使得赛车在过弯时容易出现转向过度(即“甩尾”现象,车尾向外滑行,车头向内旋转)。因此,赛车设计通常需要在前后抓地力之间取得平衡,以满足车手的驾驶习惯和赛道特性。

维斯塔潘似乎偏好前部抓地力强的赛车,因为这种设计能够让他更自信地操控赛车,尤其是在高速弯道中。然而,这种设计可能对其他车手来说难以驾驭,因为转向过度的赛车通常需要车手有更高的驾驶技巧和反应速度来纠正车尾的滑动。这也是为什么红牛车队其他车手(如劳森)在驾驶同一辆赛车时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