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与MCP:谁才是大模型终极外挂?

哪种技术能增强大语言模型:是MCP还是RAG?

MCP就像一套标准说明书,让LLM应用(比如Claude桌面版和Windsurf)能用统一方式连接各种工具。现在工具爆炸式增长,有统一连接标准当然比给N个应用开发M种连接方式强多了。

而检索增强生成(RAG),顾名思义就是给LLM加个检索系统,像给老师配了个图书管理员,能随时找最新资料防止AI瞎编(毕竟LLM的知识是有截止日期的)。

这么说吧,RAG(通过检索引擎)和MCP(通过工具连接)都能给LLM输送重要信息(也叫上下文),让AI回答更准、决策更聪明(对智能体系统尤其重要)。

某种程度上,RAG本身也能看作工具,所以完全可以在RAG服务上搭建MCP服务器。不过要提醒:RAG的检索环节优化起来特别费劲,我搞过信息检索系统,深知搭建高效RAG有多难(这话题改天单独聊)。

简言之,MCP不是取代RAG,而是像长上下文LLM、大推理模型这些创新一样与之互补。我还特别看好"智能体化RAG"的构想——用工具帮RAG系统填补知识漏洞,或者在回应前更周密地推理信息。

MCP能高效调用工具和功能(比如提示模板和采样),让智能体系统、工具、客户端/服务器之间产生更精妙的交互。随着更多开发者公司采用,这种协同效应会越来越强。等MCP成熟后,说不定还能帮我们发现新的智能体架构设计模式。在这个AI狂奔的时代,千万别小看技术标准化的力量。

总之MCP才刚起步,而RAG系统(及其各种变体)已在医疗金融等知识密集型领域大显身手。这个领域日新月异,对新理念最好先动手实验再下结论。我们成立这个学院,就是为了帮大家探讨领域内最前沿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