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DNA:危险中的生存智慧


电子传递链有五种复合物,它们由许多亚基组成。我发现特别有趣的是,一些蛋白质是通过核DNA产生的,而另一些蛋白质是通过线粒体DNA产生的。

大部分ROS(会损伤线粒体DNA)是由复合物1和3产生的。复合物1在人类中有45个亚基,但实际上只有7个(ND1、ND2、ND3、ND4、ND4L、ND5、ND6)由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然而,复合物3有11个亚基,其中只有1个(MT-CYB)存在于线粒体DNA中。

复合物2完全由细胞核编码,复合物4有3个(MT-CO1、MT-CO2和MT-CO3),而线粒体DNA中有13个亚基。 ATP 合酶也称为复合物 5,有 16 个单元,其中两个在线粒体中编码。

因此很明显,复合物 1 可能是与衰老相关的线粒体 DNA 突变的关键复合物,并且它在卵母细胞中受到抑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疏水亚基来说,将它们转移到线粒体的能量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将它们留在线粒体中是值得的,但这也使它们更容易受到更大程度的线粒体 DNA 损伤。

  • 在复合物 I 中,NDUFA1 至 NDUFA13、NDUFB1 至 NDUFB11、NDUFC1 和 NDUFC2。(共 31 个)不参与电子转移,而是在细胞核中编码。
  • 在复合物 II 中,所有亚基都在细胞核中编码。
  • 在复合物 III 中,UQCR10、UQCRH 和 UQCRB 是疏水的,但位于细胞核中。
  • COX6A、COX6B、COX7A、COX7B 和 COX8A 是核编码的,在复合物 IV 中具有疏水性。

由此得出一个合乎逻辑且有趣的结论是,实际上,尽管需要能量和时间,但将这些亚基保留在细胞核中是更好的选择,除非细胞希望它们暴露于线粒体损伤。

细胞为何故意想让它们暴露在线粒体的危险环境里?
细胞之所以故意让某些蛋白质(亚基)在线粒体DNA编码(而不是全部在更安全的细胞核里生产),可能有几个关键原因:

 有些蛋白质必须“就地生产”,否则根本进不去线粒体

  • 线粒体的内膜(负责电子传递链的地方)超级“挑食”,疏水性(怕水)的蛋白质很难从外面运进去。
  • 如果这些蛋白质在细胞核生产,再运到线粒体,可能卡在半路,根本到不了该去的位置。
  • 所以,直接在“危险”的线粒体里生产,反而能确保它们正确组装到电子传递链里。

快速响应线粒体的需求

  •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能量需求可能瞬息万变(比如突然要跑个步)。
  • 如果所有蛋白质都依赖细胞核生产,再慢慢运输,可能来不及应对紧急情况。
  • 线粒体自己带点“生产图纸”(mtDNA),就能更快调整产能,不用等细胞核慢慢发货。

进化遗留问题:线粒体曾经是独立的细菌

  • 线粒体原本是自由生活的细菌,后来被细胞“收编”,但还保留了一点自己的DNA。
  • 虽然大部分基因已经搬到细胞核了,但最关键的、最难运输的蛋白质仍然留在mtDNA里,因为进化还没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可能是一种“牺牲策略”

  • 线粒体DNA容易受损,但受损的线粒体可以被清除(比如通过线粒体自噬)。
  • 如果某些蛋白质必须在线粒体里生产,那它们的损伤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告诉细胞:“这个线粒体坏了,该淘汰了!”
  • 这样,虽然部分蛋白质会暴露在危险中,但整体上能保证细胞的质量控制。

总结:风险和收益的权衡
细胞不是“傻”,而是做了权衡——

  • 安全派(核编码):大部分蛋白质放在安全的细胞核里生产,避免被ROS破坏。
  • 冒险派(线粒体编码):少数关键、难运输的蛋白质必须在线粒体里生产,否则根本没法用,哪怕要冒点风险。
所以,细胞不是“故意”让它们受伤,而是没得选——进化暂时还没找到更优解!

2025年2月4日:发育中线粒体复合物 I 的活性决定寿命这篇论文证实了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