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新神器:亚甲蓝+酮+近红外光

banq


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大脑里的淀粉样蛋白斑块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罪魁祸首。但新研究(包括Francisco Gonzalez-Lima博士的工作)发现:在斑块形成之前,大脑可能早就出现了血流问题和能量工厂(线粒体)故障——这些才是真正的发病起点。

上周日,Healthspan首席科学家Rich LaFountain博士结合Gonzalez-Lima实验室数十年的研究,与血管神经科学家Jack de la Torre博士的观点,提出了全新解释:问题的核心是神经元(脑细胞)无法产生足够能量,尤其是在那些本就容易因衰老和供血不足受损的脑区。

Gonzalez-Lima实验室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淀粉样蛋白斑块疾病,更是一种"血管-能量代谢障碍"。这一新视角带来了全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比如亚甲蓝、酮体和近红外光。

以下是关键发现汇总
研究发现了什么?

  • 后扣带皮层(PCC)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O)活性后扣带皮层是记忆巩固的核心区域,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攻击的脑区。

Gonzalez-Lima 2001年的里程碑研究
研究通过尸检发现:

  • 患者PCC表层(I-II层)CO活性比同龄健康人低39%(p<0.01)
  •  PCC所有层平均降低28%
  • 作为对比,较少早期受累的运动皮层(PMC)CO活性变化不明显
  •  CO活性与斑块/神经纤维缠结数量无关→说明能量衰竭可能早于且独立于经典病理

 为什么重要?
CO是线粒体能量生产的最后一步,它的活性直接反映神经元生成ATP(能量货币)的能力。39%的暴跌意味着:在脑细胞结构损坏或出现症状前,它们早已陷入严重"能源危机"。这动摇了"斑块触发说",把线粒体功能障碍推到了C位。

⚙️ 线粒体:代谢瓶颈区

  • CO(复合体IV)负责把氧气变成水,并产生ATP合成所需的质子梯度
  • CO罢工→ATP停产→氧化应激飙升→神经元更容易死亡(尤其在大脑供血不足时)•
  • 衰老本身就会让脑血流减少20%,叠加线粒体罢工=认知衰退的完美风暴

 亚甲蓝:直击病因
1️⃣ 作用机制:
低剂量(0.5–4 mg/kg)时,亚甲蓝能代替故障CO传递电子,重启能量生产线:

  • ATP产量↑30%(即使CO罢工也能造能量)
  • 耗氧量↑37–70%(神经元终于能喘口气)
  • 抗缺氧损伤(对常伴脑缺血的AD特别重要)
  •  功能核磁显示:无论缺氧与否,亚甲蓝都能改善氧→水转化

 原理图解
亚甲蓝溜进线粒体,在氧化/还原态(蓝色↔无色)间反复横跳,帮电子绕过故障CO直达终点站,保住ATP生产线。
动物实验证实:

  • 它能穿过血脑屏障,提升记忆力和脑代谢。

2️⃣ 一氧化氮(NO)与血管福利
亚甲蓝最被低估的技能:通过耗氧间接改善脑血流!

  • 亚甲蓝增加耗氧→活跃脑区短暂缺氧→CO转而生产NO
  • NO是血管舒张剂:放松血管肌肉→增加脑供血→促进神经元吃糖

 为什么是革命性的?
AD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几十年就有脑供血不足。亚甲蓝既能修线粒体,又能扩血管,堪称双管齐下的特效药。

 组合拳:
酮体+近红外光酮体

  •  当葡萄糖供能瘫痪时提供替代燃料
  •  直通TCA循环,提升线粒体效率,减少自由基

近红外光(600–1150nm)
  • 直接给CO"充电",促进氧转化,长期提升CO水平
  •  与亚甲蓝协同:光子+电子双修能量生产线

"亚甲蓝疏通血管,酮体加满油箱,近红外光点火启动"

 重新定义阿尔茨海默病

  • 斑块不是元凶:可能是能量崩溃后的副产品•
  • 早发的能量危机:高风险者早在斑块出现前几十年就出现代谢下降
  • 代谢治疗=预防:早期检测低代谢有望实现症状前干预

 核心结论

  • AD本质是"脑细胞停电":供血不足+线粒体瘫痪=认知衰退真凶
  • 亚甲蓝治本:修CO、保电子链、通过NO增供血
  • 组合技才是王道:亚甲蓝+酮体+近红外光三位一体解决能量/氧/血管问题
  •  更广应用:这套方法或适用于帕金森/亨廷顿病等线粒体障碍疾病

 终极意义
Gonzalez-Lima理论告诉我们:别再只盯着斑块了!大脑的能量健康——线粒体、血流和代谢——才是预防甚至逆转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