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sterhout还吐槽了另一种做法,叫“宽接口的浅模块”。这种模块看着挺简单,但其实没啥用,复杂的东西没藏好,全甩给用它的人了。这就像给你个超级复杂的遥控器,按钮多得跟满天星似的,你得研究半天才能开个电视,烦不烦?用这种模块,程序员的脑子得累成狗,认知负荷直接爆表!
但另一方面,有个叫Robert Martin的大神,写了本《Clean Code》(代码整洁之道),里头提倡把函数拆得特别小,每个函数就干一件事,专注得跟激光似的。这听起来好像跟Ousterhout的观点有点儿打架。因为你把函数拆得太碎,接口就容易变多,变成“宽接口”,用起来可能得记一大堆东西。
我自己呢,之前一直是《Clean Code》的铁粉,因为这套方法用着顺手,还跟函数式编程的路子挺搭。但最近,我在一个项目里栽了个跟头,感觉有点儿被打脸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用了个UI库叫Radix UI,想弄个下拉菜单(DropdownMenu)。结果发现,这玩意儿用起来真心累!它的接口超级“宽”,选项多得像超市货架,灵活是灵活,但想用个简单的下拉菜单,我得先学一堆东西,简直像要考个“Radix UI认证”似的!
给你看个例子,Radix UI的下拉菜单代码长这样:
jsx
import { DropdownMenu } from "radix-ui"; |
你看这代码,密密麻麻一大堆,像不像在组装一艘宇宙飞船?想弄个简单的下拉菜单,咋就这么费劲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库用“深模块,浅接口”的方式,代码可能会变成这样:
jsx
<Dropdown |
是不是简单得像点外卖?一目了然,啥都不用多想,直接用就完事儿了!当然,Radix的版本确实更灵活,想咋定制都行,但问题是,我得花多少时间去学啊?接口这么“宽”,学起来累得跟跑马拉松似的。
这次经历让我有点儿动摇了,开始觉得Ousterhout说得有点道理。他有一段话特别到位,我再给你翻译成大白话:
你觉得读几个短小的函数,再搞清楚它们咋一起工作,比读一个稍微长点的函数容易吗?函数拆太多,接口就多,文档得写一堆,用的人还得学一堆。函数太小,反而没啥独立性,你得把好几个函数凑一块儿才能看懂。深度比长度重要:先把函数写得“深”,把复杂的东西藏好,再尽量让它短到好读。别为了短而短,把深度给丢了!
好吧,我知道这问题没啥标准答案,经典回答永远是“看情况”。但我想问问,有没有啥靠谱的招儿,能让我判断啥时候该搞“深模块,浅接口”,啥时候该把代码拆成小块儿追求清晰和复用?有没有啥套路能让我在这两套哲学之间找到平衡?
网友热评:
1、
你说的那个经历,我完全get!一开始我也跟《Clean Code》后面跑,觉得main方法一超过10-15行就得拆,拆成一堆小函数,觉得自己代码写得倍儿干净,像刚洗完澡似的。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代码是“干净”了,但想搞清楚一个函数到底干了啥,简直像在玩拼图游戏!得在这儿跳到那儿,隔几行就得翻到另一个方法去瞅一眼。更烦的是,这些小方法大多压根没在别的地方用过,拆了半天,纯属给自己找麻烦!
你现在的经验法则挺有意思:一个方法尽量控制在30行左右,差不多能装下一个屏幕。这招儿好,够直观!逻辑一目了然,又不会长到让人犯迷糊。不过你也说了,这“屏幕大小”还得看分辨率、字体大小,哈哈,这不就是“看情况”嘛!但说真的,30行左右确实是个不错的平衡点,既能让代码清晰,又不至于拆得太碎让人抓狂。
再说到Ousterhout的“深模块,浅接口”,你明显是get到精髓了!他那套理论的核心就是:把复杂的东西藏在模块里,外面只露个简单到爆的接口,别让用的人费脑子。这不就是你说的“隐藏复杂性,减少认知负荷”吗?用大白话讲,就是别把乱七八糟的细节甩给用户,让他们用起来跟点外卖一样简单!
你还提到这跟SOLID原则里的单一职责和接口隔离挺搭,确实!单一职责是说一个模块只干一件事,接口隔离是说别逼着用户去学一堆他们用不上的接口。这俩原则跟Ousterhout的“深模块”简直是异曲同工——都想让代码用起来省心,少给程序员添堵。
你说的“优先隐藏复杂性,而不是追求重用性”,这观点我给满分!重用性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有时候硬拆代码去追求重用,反而把逻辑拆得七零八落,读起来像在破案。你那个“清晰度和上下文切换的平衡”说得太对了!代码要清晰,但不能为了清晰把人搞晕,跳来跳去跟玩超级马里奥似的。
你的战略方针我总结一下,简直是“程序员生存指南”:
- 只露必要的接口:模块对外就给最精简的“使用说明”,别把用户当百科全书。
- 别瞎拆方法:除非方法要被重用、要单独抽成组件,或者长得超过30行,不然就老老实实待着,别拆来拆去自找麻烦。
- 随时调整策略:学到新东西就回头看看之前的选择对不对,灵活点,别死磕。
这套路子听着就很实用,感觉既照顾了Ousterhout的“深模块”哲学,也没完全抛弃《Clean Code》的清晰原则,算是找到了一条中间路。
不过我多嘴问一句:你这30行经验法则,有没有遇到过啥特殊情况?比如有些方法虽然不到30行,但逻辑复杂得像迷宫,硬留着会不会也影响可读性?或者反过来,有些方法超了30行,但逻辑简单得像1+1=2,拆了反而多余?你咋处理这种“灰色地带”?还有,你觉得Ousterhout的“深模块”和《Clean Code》的“拆小函数”有没有啥场景是完全能混搭的?比如啥时候可以既拆小函数又保持接口简单?
2、Ousterhout的哲学:有点“纸上谈兵”
先说John Ousterhout这哥们儿,他的《软件设计哲学》里讲了一堆“深模块、浅接口”的道理,听着是挺牛,但我觉得他有点儿“坐井观天”。为啥?他的例子全是些“小打小闹”的项目,像是写个计算器、弄个小工具啥的,顶多几十个文件,规模小得跟个玩具似的。可我干的项目呢?那是大到吓人!好多子系统、模块、依赖关系,复杂得像个“星际迷航”里的宇宙飞船!Ousterhout的理论用在小项目上可能还行,但放大到这种超级大项目,他的招儿就有点儿不够看了,复杂性藏不住,依赖关系越攒越多,迟早把你绕晕。
Uncle Bob的问题:别当“脑残粉”!
再说Robert Martin(江湖人称“Bob大叔”),他的《Clean Code》简直是程序员的“武林秘籍”,讲了一堆怎么把代码写得干净、拆得细小的招儿。但问题来了,很多人把Bob大叔的话当“圣经”,不带脑子照抄,搞成了“Cargo Cult编程”——啥意思?就是像原始部落看到飞机,以为拜一拜就能飞上天,结果啥也没学会!Bob大叔的建议如果用对了,确实牛,但很多人没搞懂为啥要这么干,光顾着拆小函数,代码拆得跟散沙似的,读起来得跳来跳去,像在玩“魂斗罗”!更别提Bob大叔有点儿像“推销大师”,老爱把自己的方法吹得天花乱坠,细节和取舍讲得少,搞得大家以为照着他的套路就能天下无敌,其实没那么简单!
大项目的实战经验:拆得好,代码会“自己长大”
不过,兄弟,我得说,Bob大叔的招儿也不是一无是处。我见过一些超级大的项目,团队里全是牛人,用对了Bob大叔的理念,代码写得那叫一个漂亮!他们不是死板地照抄“干净代码”,而是真懂咋回事儿。结果呢?代码库里那些公共的部分,慢慢地就“抱团”了!
咋回事儿呢?
想象你有一堆服务,每个服务干不同的事儿,但都得用一些共同的“零件”(依赖)。如果你把这些服务按Bob大叔的路子,拆成小块儿,拆得有章法,慢慢地你会发现,有些小块儿用的“零件”是一样的。这些小块儿就像“磁铁”似的,啪啪啪地吸到一块儿去!一开始是几个私有的小函数,慢慢合并成一个类,再变成一个包,再变成一个工具库,最后“哗”一下,成了一个新子系统,所有服务都能用!这过程就像种树,拆得好,树苗自己会长成大树!
但这有个前提:你得明白为啥拆,咋拆。要是瞎拆,拆出一堆没用的小函数,那不就是给自个儿挖坑?Ousterhout说得对,瞎拆小函数只会让脑子更乱,啥好处都没有!
依赖关系:拆代码的“终极奥义”
我再给你讲个更牛的招儿:看依赖关系拆代码!假设你有个类,干点业务逻辑,依赖了20个外部包(就是一堆“零件”)。你按Bob大叔的路子,把它拆成10个小函数。仔细一看,发现这10个函数里:
- 3个函数用的是同一堆“零件”(比如5个包)。
- 5个函数用的是另一堆“零件”(比如另5个包)。
- 剩下2个函数呢?啥零件都用,乱七八糟。
咋办?
把那3个函数打包,扔到一个小的“工具箱”类里,只依赖那5个包。把那5个函数也打包,扔到另一个“工具箱”类,依赖另5个包。剩下那2个乱七八糟的函数,要么再拆细,塞进这两个工具箱,要么干脆合并回原来的类,省得添乱。
现在回头看你原来的类,20个依赖还剩几个?可能就剩6个!其他14个依赖全被那两个“工具箱”接管了。你再把这两个工具箱抽象成接口,注入到你的类里,依赖直接从20个砍到6个+2个工具箱接口!这啥好处?整个系统就像被“瘦身”了,依赖链短了,编译快了,测试简单了,打包省心了,维护起来也轻松了!这招儿在Ousterhout的小项目里看不出来,因为他那些项目本来就简单,依赖链不长,优化了也没啥大感觉。
Ousterhout的优点:API设计界的“武林高手”
不过,Ousterhout也不是一无是处!他的“深模块、浅接口”在设计API的时候,简直是神器!比如你写个服务给别人用,或者搞个像Java Collections那样的公共库,Ousterhout的招儿就是“点睛之笔”。他老说,API得简单,像个“好用的小工具”,别给用户塞一堆乱七八糟的选项。
他举了个Java Stream的例子,吐槽得太到位了!Java Stream有25个类,啥都能干,灵活得像变形金刚,但问题是你得学一堆东西才能用!这就像给你个超级复杂的遥控器,按钮多到眼花,你就想开个电视,咋就这么费劲呢?再比如Google Maps API,我不想研究一堆花里胡哨的功能,我只想调个接口,画个地图,完事儿!Ousterhout的哲学就是要让API简单到“傻瓜式”,用户拿来就用,不用费脑子。
两家混搭:API用Ousterhout,实现用Bob大叔
总结下来,Ousterhout和Bob大叔其实不冲突,简直是“绝配”!API设计听Ousterhout的,搞“深模块、浅接口”,让用户用起来跟喝水一样简单。内部实现听Bob大叔的,把逻辑拆细,但得拆得有意义,盯着依赖关系拆,拆出“自带说明书”的模块。两家合起来,就是“外表简单、内心强大”的代码!
但你得悠着点,别把这两套理论当“万能药”,不带脑子乱用,啥好处都捞不着!就像练武功,光模仿招式没用,得明白为啥这么练。
有没有战略方法平衡“深模块”和“拆小函数”?再提炼一下:
- API设计用Ousterhout:对外接口要简单,藏好复杂性,像Google Maps API那样,用户拿来就用,别逼人学一堆没用的功能。
- 内部实现用Bob大叔:代码拆小块,但得盯着依赖关系拆,拆出有意义的“工具箱”,让依赖链变短,系统更紧实。
- 别瞎拆:拆之前问自己:这块儿拆了能不能复用?能不能让依赖更少?能不能让代码更清楚?如果答案是“不能”,那就别拆,省得自找麻烦。
- 用圈复杂度辅助:圈复杂度比行数更靠谱。拆代码的时候,盯着圈复杂度和依赖关系,别光追求短。
- 大项目要灵活:小项目用Ousterhout的“深模块”可能够了,但大项目得结合Bob大叔的“拆分+合并”策略,动态调整,让代码自己“长”出新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