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新标:上下文意识+批判思维+提问力


批判性思维、提问和上下文意识等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引发了一个诱人的想法:这些技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的专利,企业是否可以扩大对传统计算机科学毕业生以外人才的搜索?

现在,啥叫批判性思维、爱提问、还有看懂上下文?这些技能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就是会思考、会问“为啥”、能搞清楚事情来龙去脉的本事。这些本事现在可火了!不光是那些写代码的程序员需要,连公司里都开始觉得这些技能超级重要。

批判性思维、提问能力和上下文意识三者紧密关联,但并非完全等同——它们更像是一个「黄金三角」关系:

  1. 批判性思维是引擎(像汽车的发动机,驱动你质疑假设、分析逻辑漏洞)
  2. 提问能力是方向盘(决定思考方向,差的问题会带你进死胡同,好的问题能打开新大陆)
  3. 上下文意识是导航仪(确保你的思考不脱离Context场景,避免"纸上谈兵")

批判性思维是“挑刺儿”,提问是“找答案”,上下文意识是“顺势而为”!

三者统一时,会产生「1+1+1>3」的效果,这正是AI目前最难模仿的人类智能核心,但是普通人能够掌握这三者还是比较难的。

于是,有人就冒出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不只盯着学计算机的毕业生,去找点别的专业、但脑子灵活的人才呢?这样说不定还能解决科技圈老生常谈的“代表性问题”——就是说,咋让这个行业里的人群更丰富多彩一些?如果多重视这些人工智能(AI)不太擅长的“高级脑力活”,公司就能吸引到各行各业的人才,说不定还能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包容、更公平。

thoughtworks首席人才和运营官乔安娜·帕克:

  • 以前,客户找我们的时候,总是说:“我们有个超级复杂的问题,赶紧派你们最牛的专家来!”这不奇怪,毕竟现在的科技玩意儿复杂得像迷宫,经验老到的专家能更快搞定问题,省时省力。
  • 可最近,有个客户居然提出个新要求:他们想要更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项目!

这可不是因为他们想省钱哦!真相是:人工智能现在太火了!大家觉得年轻一代用AI的脑子转得快,能更快用AI搞出成果。

AI世代的人才,到底咋培养?
一个全是资深大佬的团队听起来很牛,但全是刚毕业的小白也不现实。那咋办?AI时代,啥样的人才最吃香?答案可没那么简单!

先说个假设:年轻人可能更会玩AI工具。为啥?因为老江湖们习惯了自己的老套路,学新东西得费点劲,就像肌肉记忆太强,改动作不容易。年轻人呢?他们从小就泡在科技堆里,用AI工具可能跟玩游戏似的,直觉就来!但这不代表你扔一堆毕业生、每人发个AI工具,就能立马干出大活儿。

拿写代码来说,AI助手(比如那个叫Cursor的家伙)能以光速写代码,还能自己抓bug、改错,牛得不行!但企业级软件可不只是“能跑”就行。代码得安全、好维护,还得省资源。光靠AI助手猛写代码,短期爽了,长期可能头痛——代码质量差,维护起来像噩梦。

平衡才是王道!
光靠毕业生不行,他们虽然对AI工具上手快,但经验少,容易看不出“好代码长啥样”。老司机们带着“战场经验”,能一眼看出AI写的代码哪有坑,长期效果咋样。他们还能站在生意角度想问题,判断AI的输出是不是真对公司有用。

所以,最佳拍档是啥?老司机+新手!新手爱问“为啥”,脑子活,敢试新玩意儿;老司机有经验,能管质量,还能预判风险。只要大家愿意互相学习,团队就能发挥AI的真正潜力。中级人才也别慌,你们的经验——知道“啥是好东西”——还是金光闪闪的财富!

还有,测试代码、写清楚需求这些老本行技能,现在比啥时候都重要!像代码审查、结对编程这些好习惯,在AI时代更是保命神器,防止AI随便吐出个有bug的代码就直接上线。

AI不是万能的,人类还是得挑大梁!
乔安娜·帕克(首席人才和运营官)说了,AI不会彻底改变团队结构,但绝对会改变公司想要的技能。专家们预测,未来的工程师得有“AI优先”的思维,擅长给AI“指路”和“喂背景”。像自然语言提示工程(就是教AI怎么干活)和RAG管道(一种让AI更聪明的方法)会变成标配技能。

更关键的是,跟AI打交道有点像“苏格拉底式提问”——你得问对问题,开放式、精心设计的那种,不然AI可能顺着你的偏见跑偏。这就需要批判性思维:你得会分析AI吐出来的东西,判断它靠不靠谱、适不适合具体情况。团队还得把道德和负责任的AI使用放进脑子里,想想AI可能带来的偏见、隐私问题啥的。

比如提示工程,这技能现在炒鸡火!但它靠的不是啥高科技,而是问对问题的能力。这不就是批判性思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