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相似未必相爱!相似度高≠关系好


长期伴侣的相似性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谈恋爱“门当户对”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从小到大,是不是总听大人说:“找对象啊,最好找个跟你差不多的,志同道合、脾气相投,这样才能过得久。” 网上那些交友软件,也老是给你推荐跟你兴趣爱好、学历背景相似的人。这就像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大家普遍认为,如果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点,那肯定会更满意,在一起的时间也会更长。



“相似度”理论可能没那么神

但是呢,最近有个特别厉害的研究,他们就像侦探一样,把将近340项关于夫妻关系的研究都翻了个底朝天,结果发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这个“相似度越高,感情越好”的说法,可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灵验!

这个研究发表在一个叫《社会与个人关系杂志》的地方。它告诉我们,虽然很多人都觉得伴侣跟自己像一点比较好,但实际上,像性格、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这些真正的相似之处,和你们感情好不好、能不能长久之间,只有一点点关系,而且还不是每次都准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想?

为啥“物以类聚”的观念这么深入人心呢?你想啊,西方的浪漫爱情故事里,好多都是两个人特别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而且,像刚才说的,那些婚恋交友平台也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说,两个人有点差异,反而能互补,让关系更丰富、更牢固。就好像一个爱动一个爱静,一个擅长理财一个喜欢花钱,反而能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以前呢,关于“相似性”到底在感情里扮演啥角色,大家的说法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所以,这次的研究就是想把这些零散的证据串起来,看看实际上的相似度和我们感觉到的相似度,到底对长期关系的满意度和稳定程度有多大影响。



科学家们是怎么研究的?

密歇根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叫安妮卡·弗洛姆,她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她说:“我一直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能预测两个人合不合得来,相似性是不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虽然大家对相似性(或者互补性)的重要性都有很强的看法,而且研究了几十年,但一直没有个定论。所以,她就想找出个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研究人员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法,叫“范围审查”。这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搜索引擎,专门用来梳理大量不同的文献。他们在四个学术数据库里,搜罗了从1937年到2024年之间发表的339篇文章。这些文章都研究的是已经在一起的夫妻,而且只关注那些测量长期特征(比如性格或兴趣)并和关系满意度、稳定性或者离婚率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来自世界各地,虽然大部分都是在美国做的,但也有很多来自其他西方国家。

这次调查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夫妻,虽然大部分是异性恋和已婚的。研究人员看了两种相似性:一种是实际相似性,就是夫妻俩都填问卷,看看他们真实的情况是不是相似;另一种是感知相似性,就是一个人评估自己和伴侣有多像。

他们把相似性分成了六个方面:信仰和价值观、人口统计和背景、生活方式和兴趣、性格、身体特征和浪漫习惯。大部分研究都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所以直接比较起来有点难度。



结果:实际相似性影响不大,感觉相似才更重要!

那么,研究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以说,基本是好坏参半吧。

在那些研究实际相似性的报告里,大部分都发现,相似性跟关系质量或者稳定程度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 只有少数情况下,实际相似性才能明确地预测更好的结果。

最明显的联系是在人口统计学上的相似性,比如种族或者教育程度,但即使是这个,也远远不是普遍的。



感觉像,比真的像更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感知相似性(就是你觉得你和伴侣很像)似乎更重要! 那些研究感觉相似性的报告,更容易发现,如果你觉得你的伴侣和你很像,那么你们的关系满意度和稳定程度都会更高。

深入分析后发现,研究方法也影响了结果。那些用简单方法比较相似性的研究,通常会发现实际相似性有明显好处。但那些用更高级的方法,考虑了其他干扰因素的研究,就发现效果微弱,甚至没有效果。

这说明,你觉得你和伴侣有多像,可能比你们实际有多像更重要!



总结一下: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虽然我们很多人都坚信“门当户对”或者“找个跟我像的才能长久”,但实际的相似性,可能并不是决定夫妻关系长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没那么重要

反而,你觉得你的伴侣和你很像,这种“感觉上的相似性”,对你们的关系可能更有积极的影响

就像研究作者安妮卡·弗洛姆说的:“我们没有看到证据表明,和你的伴侣很像会影响你的关系质量,或者你们能不能长久在一起。这在人口统计学、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不同方面都一样。然而,有更多的证据表明,感知相似性(认为你和你的伴侣相似)对关系是积极的。

当然啦,这项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主要看了英文文献,而且只关注了长期伴侣。所以,这些发现是不是也适用于刚开始谈恋爱,或者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过,这个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在爱情和人际关系中,“相似性”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你觉得呢?你谈恋爱的时候,是更看重实际的相似性,还是感觉上的相似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