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年龄?你身体年龄可能比身份证老10岁


当年我们第一次发现"衰老时钟/生物年龄/biological age"时,起名太学术差点凉凉...


啥是“生物年龄”?这玩意儿为啥这么火,又为啥让人吵翻了天?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身份证上的年龄是“死”的,一年长一岁,没得跑。但咱们身体的“实际年龄”呢?有没有可能你才15岁,身体里某个器官已经像30岁大叔那样“老态龙钟”了?或者你都50了,心脏还像20岁小伙子一样蹦跶?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生物年龄”要解决的问题!

当年科学家们太“文绉绉”,所以没人搭理!

文章开头就说了,早在2007年,那些搞科学的博士们(就是那些头发少、眼镜厚,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人)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概念,他们管这玩意儿叫“衰老的基因表达特征”或者“大脑分子年龄”。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拗口?是不是感觉跟你们写作文的“中心思想”一样,听了就想打瞌睡?

没错!当时他们就是这么想的:“哎呀,我用这么专业的词儿,那些同行们就不会来找茬了吧?论文审查的时候也挑不出毛病了吧?”

结果呢?就像文章里说的:“虽然在科学上是准确的,这意味着更少的科学家会在会议上和论文审查过程中批评我们,但使用这个术语并不奇怪,几乎没有新闻。”

说白了,就是:虽然他们说得没错,但没人听得懂啊!没人听得懂,就没人关心!这玩意儿就像你偷偷发明了一个“永动机”,结果只在自己家偷偷玩,没人知道,那有啥用呢?



“生物年龄”这个名字一出来,立马就火了!

后来,过了一些年,一个叫史蒂夫·霍瓦特博士的牛人出现了。他可比前面那些博士“会来事儿”多了,他把这个高大上的概念简化成了一个超级好懂的名字——“生物年龄/衰老时钟”!

这名字一听,大家立马就明白了!“哦,‘时钟’啊!那不就是能告诉我到底老不老吗?就像我手机上的时间一样,一清二楚!”

一下子,“生物年龄”这个词儿就传开了,大家开始兴奋了:“哇塞!我终于可以知道我的‘真实年龄’了!我到底比同龄人年轻还是老啊?”



简单粗暴带来了新的问题:到底谁说的才算数?

但是呢,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生物年龄”火了之后,也带来了新的烦恼。就像文章里说的:“这种(过度)简化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在人们对我们所测量的是否实际上是准确地测量生物年龄争论不休,特别是随着商业化测试的兴起。”

简单点说,就是这东西太火了,市面上一下子冒出来好多“生物年龄”的测试。你花钱去测一下,结果:

A公司说你身体是30岁。
B公司说你身体是40岁。
C公司又说你身体才25岁。

这下你就懵圈了:“到底谁说的才是对的啊?我是老了还是年轻了啊?”

文章解释说:“我们是否正在测量生物年龄的问题无法回答,因为我们还没有就定义达成一致。一个科学家可以测量皮肤皱纹,另一个白发,还有另一个肌肉力量。其他科学家寻找表观遗传学的变化,这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的DNA,而忽略了上述生物衰老的更多外在迹象。所有这些方法(以及许多其他方法)都是有效的,但所有这些方法都会给你一个关于某人生物学年龄的不同答案。”

这就像考试一样,如果你问1+1等于几,大家都会说2。但如果你问“什么是美”,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以,“生物年龄”也是一样。有的科学家觉得,皮肤皱纹多就是老;有的觉得白头发多就是老;有的觉得跑不动就是老。还有的更牛,他们去看我们DNA的变化,这些变化会随着年龄改变。这些方法都对,但测出来的结果肯定不一样啊!

所以,当你看到新闻里有人抱怨测了三个“生物年龄”,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果,文章作者说:“当然了!他们测量的参数都不一样啊!”

你想想,有些人虽然头发白了,但身体倍儿棒,能跑能跳;有些人看起来年轻,但身体内部可能已经“锈迹斑斑”了。你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当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最让人头疼的:你的身体各部分“衰老速度”不一样!

更麻烦的是,文章还提到了一个现实:“为了增加复杂性,你的器官以不同的速度老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时钟。想象一下,一个健康的40岁的跑步者住在亚利桑那州,不使用防晒霜。他们的皮肤年龄可能是65岁,而他们的心脏年龄可能是25岁。”

这就好比你家里的电器,有的可能用了没多久就坏了,有的却可以用很多年。我们身体也一样啊!一个40岁、特爱跑步、但从来不涂防晒霜的人,他的皮肤可能因为太阳晒得太多,看起来像65岁老头一样糙。但因为他经常跑步锻炼,心脏可能像25岁小伙子一样强劲!

那问题来了:“你觉得他们的生理年龄是多少?你取心脏年龄和皮肤年龄的平均值吗?报两个不同的号码?”



别纠结“是啥”,多想想“有啥用”!

所以,文章的作者觉得,去争论“生物年龄到底是什么”根本没意义,而且还特别无聊。他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生物年龄”到底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让它对咱们老百姓和医生都有用?”

如果大家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那我们就能设计出“最好用的生物年龄”,这样不仅能给家里人一个满意的答案(比如:“妈,您的心脏真的好年轻!”),还能在那些研究抗衰老方法的临床试验里,作为一个重要的“打分标准”。



“有用”的生物年龄,应该满足这6个标准!

作者给出了他认为一个“有用”的生物年龄应该具备的六个条件:

  1. 它测量的东西,必须是随着年龄变化的:废话,不随着年龄变,那还叫啥生物年龄啊!
  2. 它得能预测你的身体功能:比如,这个时钟测出来你80岁,那它能不能告诉你,你到时候还能不能抱着孙子上楼?如果不能,那这玩意儿有啥用?
  3. 它得能预测多种老年疾病的风险:如果这个时钟真的能测出你衰老的根本原因,那它就应该能告诉你,你以后得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心脏病、糖尿病这些老年病的风险有多大。
  4. 技术上要靠谱,能重复!:就是你今天测一次,明天测一次,或者找两个人测,结果不能差太远。就像体重秤一样,你今天称完,明天再称,总不能差个几十斤吧?
  5. 它的结果应该能被逆转或者减缓:如果这个时钟测出来你老得快,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吃药或者其他抗衰老方法,你的“生物年龄”又能变年轻,那这个时钟才有意义,才能用来跟踪你的“年轻化”进程。
  6. 最好能“器官特异性”:就是能分开测量大脑的年龄、心脏的年龄、皮肤的年龄等等。因为每个器官衰老速度不一样,把它们混在一起,你就会失去很多预测的准确性。


拿“大脑衰老”举个例子:咋才算“有用”?

作者接着拿他研究的“大脑衰老”举了个例子。他说,大家最关心的,关于大脑衰老,无非就是两件事:

1.  现在和以后都能保持头脑清醒,记忆力好,反应快。
2.  现在和以后都不得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这些脑部疾病。

目前来看,像“NeuroAge”这种专门测量器官(比如大脑)衰老的时钟,如果把多种测量方法结合起来,会更准确,也更能满足上面提到的“有用”标准。



就像测心脏病风险一样,要综合考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者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咱们现在怎么测心脏病风险的?

你光测个胆固醇,这玩意儿虽然随着年龄变、能预测心脏病风险、技术上能重复、也能通过吃药(比如他汀类药物)或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但光靠它,你还是很难准确预测谁会得心脏病,谁不会。

所以,医生还会建议你测血压、甘油三酯、APOB等等。如果想更准确,还会让你做心电图、CT、核磁共振这些影像学检查,甚至还有运动负荷测试等等。这些检查,每一个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心脏的衰老情况,它们都是“生物年龄”的一部分。把它们组合起来,就能给你一个更准确的“心脏年龄”评分。



测量大脑衰老,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

同样的道理,作者他们测量大脑衰老,也是把好几种方法结合起来:

* 血液生物标志物:通过抽血,看一些跟大脑衰老有关的基因的RNA水平。
* 认知测试:就是一些智力小游戏,测你的记忆力、反应时间等等。
* 大脑核磁共振(MRI):这个就厉害了,能直接看到你的大脑有没有萎缩(因为老年人的大脑平均会变小),有没有其他问题。

这些测量,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一个“大脑生物年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你的大脑功能和得脑部疾病的风险。但把它们组合起来,那可就准确多了!



“NeuroAge”的各项测试,都符合“有用”标准!

作者自信满满地说,“NeuroAge”的各项测试,都符合他之前说的“有用”标准:

1.  都随着年龄变化:比如大脑MRI能看到大脑随着年龄变小;血液里的那些生物标志物也随着年龄变化;认知测试的分数也会随着年龄明显下降。
2.  都能预测神经功能:认知测试直接就是测功能的。
3.  都预测多种老年性神经疾病风险:比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等。
4.  技术上都靠谱,能重复:比如MRI,你今天测,过几天再测,结果不会差太多。血液测试也是,隔几天测三次,结果也差不多(不过早上测会比晚上测年轻一点点,所以建议早上测)。
5.  组合起来,可以通过抗衰老干预来逆转或减缓:比如,每周多运动25分钟,大脑灰质体积就能增加!即使是早期老年痴呆症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认知也能得到改善!
6.  都是大脑特有的测量:而且,大脑衰老慢,还能预测你整体的健康状况和寿命!



准确度、成本和时间,总得有个取舍!

不过呢,这些测试也有个“烦恼”,那就是“准确度、成本和时间”之间,总得做个选择。文章说,目前来看:

* 大脑MRI:最贵,最费时间,但最准确!
* 血液生物标志物:紧随其后,而且似乎能比较准确地预测MRI的结果。
* 认知测试:最不准确,因为每个人天生能力就不一样。比如一个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80岁了可能反应速度还跟25岁的人一样快,这会影响认知测试的准确性。但如果长时间跟踪同一个人的认知测试结果,那就能更好地预测大脑衰老。


关键不是纠结"绝对真实年龄",而是搞清楚:
什么样的检测对普通人最有用?

我认为靠谱的"衰老时钟"要有6大特质:
1️⃣ 必须随年龄变化(总不能拿身高当指标吧)
2️⃣ 要能预测实际能力(比如80岁还能不能抱孙子爬楼)
3️⃣ 要关联多种老年病风险
4️⃣ 检测结果要稳定(同一天测三次不能差出十岁)
5️⃣ 要能反映抗衰老效果
6️⃣ 得分器官检测(毕竟你的肝和肺可能不在同个时区)

举个栗子:我们研发的"大脑年龄检测"就像给脑部做全面体检:
• 抽血查52种基因指标
• 玩记忆小游戏测反应
• MRI看脑体积变化
(就像测心脏病要结合胆固醇+血压+心电图)

目前最准的是MRI(但贵且麻烦),最简单的认知测试反而误差大(毕竟职业玩家80岁反应可能比普通年轻人快)。未来我们想开发百元级居家检测,就像现在测血糖一样方便!



未来:便宜又准确的“居家衰老测试”不是梦!

作者展望未来,他们还在努力研究,希望能找到一个又便宜又省时间,但准确度还能达到95%的组合测试。

他们认为,最终可能会出现一种100美元左右,在家就能做的简单血液或唾液测试,而且准确性很高!这简直就是造福人类啊!

当然,光靠血液测试,可能会漏掉一些信息。但他们可能会建议大家先从验血开始,如果需要,再去做核磁共振。

另一方面,如果能让大家做全套测试,他们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给大家提供“个性化的大脑抗衰老方案和生活建议”!所以,未来可能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全面的测试,一种是更便宜更方便的测试。



总结一下:别把“生物年龄”想得太简单,也别想得太复杂!

文章最后总结说,希望这篇分享能让大家对“生物衰老/生物年龄”有个更清楚的认识,既不要把它想得太简单粗暴,也不要把它想得太高深莫测,以至于完全听不懂。

作者预测,在未来五年内,“生物衰老测试”就会像体检一样,变得非常普遍,老百姓、医生和科学家都会用到它!

最后说人话总结:
五年内,测"身体年龄"会像量血压一样普遍。虽然现在方法还不完美,但总比用身份证年龄判断健康靠谱多了!毕竟有人30岁就骨质疏松,有人70岁还能跑马拉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