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反人类的八大罪状:别成为AI奴隶


AI这辆“超速列车”,我们是不是该踩踩刹车了?
编程圈子里很火的“Vibe coding”:就是那种很随性、很酷的编程方式。现在,一个叫 nostr 的开发者社区正在被这种风潮席卷。这事儿听起来很激动人心,对吧?感觉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说的是:咱们是不是应该冷静一下,稍微“踩一踩刹车”? 别误会,不是说要停下来不往前走,而是说我们正在高速冲向一个大弯道,要是开得太快,可能会直接飞出去!所以,咱们得减速,稳稳地过弯。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叫 Pablo 的人,说他发了一条动态,似乎在“内涵”作者最近跟他说过的一些话。作者觉得,AI这玩意儿,有人觉得“根本就不该用”,这想法听起来有点儿老古板,甚至有点儿幼稚。但作者认为,这种直觉其实是对的,只是现实比我们想的复杂多了。不管你个人喜不喜欢,AI都已经来了,我们想“不玩”都不可能了。


好工具和坏工具的区别

为了解释清楚,作者搬出了一个叫 伊万·伊里奇(Ivan Illich) 的大神,他写过一本书叫《Tools for Conviviality》(《聚会工具》)。这本书里说,最好的工具,是能服务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协作,而不是被管理者控制”的工具。

这不就是咱们币圈(Bitcoiners)最看重的价值观吗?自由、去中心化!作者觉得,像互联网、加密技术,还有现在的 LLMs (大型语言模型),也就是我们说的AI,都应该被加入到“好工具”的名单里。因为这些东西都能让咱们普通人,在一个社区里,齐心协力地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今年奥斯陆自由论坛(Oslo Freedom Forum)上的那些演讲,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家都在说,咱们要利用LLMs做两件事:

1.  用它来做好事,做有意义的事。
2.  继续开发它,别让它被大公司和政府给垄断了。

你看,打电话和印刷术,在伊里奇眼里就是“完美的工具”。现在,作者觉得互联网、加密技术和AI也一样。

工具的另一面:让你变成它的“奴隶”
但作者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伊里奇还说过,很多强大的“机构”会把这些好工具,用来加强对我们的“管理和控制”

重点来了:AI这玩意天生自带"降智buff"——让人变懒、变傻、脱离现实。这真不是工具的锅,而是人类总用"便利"换"自由"的劣根性。

所以,我们怎么才能不让我们的工具被“绑架”呢?这不仅仅是谁用、用它来干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个工具的使用,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反过来会塑造我们,改变我们的能力、价值观和欲望。

作者觉得,AI有一个天生的“毛病”:它会让你变得无知、依赖,甚至让你脱离现实。 这不是工具本身的错,而是我们人类太贪图方便,为了省事儿,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

用得多了,工具的内在逻辑就会影响你,让你变得“傻瓜化”。它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你察觉不到它的影响,甚至让你丧失那些它“不认可”的能力。

结果就是,人被工具塑造,成了工具的奴隶。 我们总说AI会“跑偏”,其实人也会!如果你不加思考地使用工具,你就会变得和自己的“真正利益”不一致。这就是作者说的 “AI使用是反人类的”。他用了一个很震撼的例子:就像工业化农业,为了追求产量,把土地都搞坏了,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划重点:给AI“设限”

作者当然不是说,那些特别厉害的牛人不能用AI干好事儿。当然能!但有些工具,用得多了就会让你依赖它,让你陷入一个复杂的“系统”里,这样的工具就得特别小心。

比如,最早的犁和拖拉机,都是很好的工具。但现在的 “自驾式约翰迪尔拖拉机” (一种大型农用机械),虽然是拖拉机的升级版,但它却变成了“债务奴隶”、“化学依赖”和“工业中心化”的工具。你看,一个好工具,一旦“过度延伸”,就会变味儿。

伊里奇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工具有一个最佳范围,一个可容忍的范围,还有一个负面范围。”

伊里奇说的三个档位很精辟:
✅ 最优区间:人驾驭工具
⚠️ 耐受区间:工具开始影响人
❌ 作死区间:人被工具PUA


工具刚出现的时候,总是好的,因为它就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但随着它的规模越来越大,它的“逻辑”就会被强制推广到各个地方。

所以,要解决AI的“反人类”倾向,关键在于 “规模”。我们要给它的使用范围设一个限度,不让它的“内在逻辑”把我们的生活都占领了。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如果一个工具需要的时间、空间和能量,远远超过了人类自然的尺度,那它就是“有问题的”。

AI的“七宗罪”

作者列出了他不喜欢LLMs的八个具体原因:

* 它不是在模仿人类,而是在“颠覆”人类的表达方式,最后把人类也变得像机器人一样说话。不是模仿人类,而是把人类变成复读机
* 它不是让你获取信息,而是让你看不清真正准确或有用的信息。 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制造信息迷雾
* 它不是减少了繁琐的工作,而是增加了更多“无聊的工作”(Bullshit Jobs)。 不是减少杂活,而是生产更多"狗屁工作"
* 它不是抢走你的工作,而是抢走了你从工作中获得的“意义感”。 不是取代岗位,而是偷走工作的意义感
* 它不是赋予你力量,而是把力量给了它的“主人”,然后用来剥削你。 不是赋能用户,而是给平台老板递刀
* 它不是帮你解决问题,而是把它的“机械化”价值观强加给人类生活。 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把人类也变成算法
* 它不是给你带来生产力,而是创造了一个让你不得不依赖它才能“高效”的环境。 不是提升效率,而是让人离开AI就不会干活
* 它不是帮你建立关系,而是取代了你和真人之间的真实关系。

作者认为,AI工作就像是“AI女友”一样,都把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创造价值和行使主宰权——给夺走了。说白了,工具必须是工具,不能成为我们的“主人”

所以,面对任何新兴技术,我们都要问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才能给它设限,让它只在自己“合适”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给你的建议:如何成为“反AI奴隶”战士

作者给出了几条非常实用的建议,就像是给中学生的“生存指南”一样:

1.  学会正确使用它: 比如,用AI查资料时,一定要查明出处;用它写代码时,别只给个模糊的指令,要多提问题,让它帮你理清思路。
2.  用开源和自己搭建的模型: 别去花钱用那些被大公司控制的模型,用开源的,自己能掌控的。
3.  了解它的“弱点”: 比如AI很依赖GPU(显卡),那我们就想办法让GPU的来源更多样化,不被一家公司卡脖子。
4.  开发有“内置限制”的模型: 比如一个AI代码助手,如果你的问题太模糊,它就拒绝生成代码,而是让你把问题问得更清楚。
5.  把AI带来的“生产力”用来“滋养”人类: AI可以做那些重复性的工作,把我们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学习、提升自己。
6.  别成为AI的“奴隶”: 这点最重要!知道什么时候不用它。 多和真人聊天,自己写代码、写诗、写小说。自己做研究,从实践中学习。自己创造东西。别低估了“做好工作”对你灵魂的重要性。
7.  欣赏“手工制作”的美好: 享受非合成的娱乐,和真人建立真实的关系。

最后,作者说了一句很酷的话:“不要相信炒作!” 哪怕AI真能实现它承诺的一切,我们也可以“保守”一点,慢下来。这样社会才有时间去思考,去正确地使用它。所以,“老古板”和技术专家一样重要!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决心,把“人的幸福”看得比“纯粹的生产力”更重要,就不会有什么“工作世界末日”。所以,该踩刹车的时候,就得踩!

最后破除两个迷信:
1️⃣ "生产力即正义"是鬼话——GDP涨上天,老百姓幸福感呢?
2️⃣ "不用AI就被淘汰"是恐吓——只要社会重视人的价值,根本不会有什么"AI失业潮"。

记住:在技术狂飙的时代,踩刹车的老顽固和造火箭的极客同样重要。让子弹飞一会儿,给人类留点思考的时间,不香吗?